(原刊於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cis.ntu.edu.tw/20130605-embrace-the-pacific/

活動名稱:Embrace the Pacific ─ 與心共舞航向大洋:太平洋南島航海文化與藝術交流活動

上午 紀錄片《潮浪譜寫共鳴》與《我在這裡看見你》放映&導演映後座談

下午 斐濟航海文化 Setareki Ledua & 薩摩亞舞蹈文化 Tupe Lualua

時間:201365日(三)9:1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由台北利氏學社成立的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Taiwan Society for Pacific Studies)近年來積極推廣原住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本次舉辦的「與心共舞、航向大洋」活動不僅邀請兩位分別來自斐濟的青年航海家Setareki Ledua和薩摩亞的舞蹈家Tupe Lualua來臺灣進行部落參訪,也安排了由學會邀請贊助拍攝的兩部紀錄片:「浪潮譜寫共鳴」和「我在這裡看見你」的放映和座談,可以看到學會期能增進一般大眾認識南島文化和太平洋島嶼社會的用心。綜合了映後張俐紫與陳潔瑤兩位導演的簡介,可知兩部影片在出發點上雖略有差異,其實不約而同地都運用了影像觀照不同族群間從陌生到理解,進而以自身經驗反思彼此相似與殊異的過程。鏡頭捕捉到的展演和話語看似充滿機遇,事實上正是為觀眾留住一幅幅自古亙今不間斷地在日常中發生的風景──異文化間更深層的交融與互動,可以同時透過有形的物與流轉的情感來呈現。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5.21   Deep Time Sounds? Austronesia and Oceania Expressive Cultures

2013.5.22   Music and Ecology in the Pacific: Sound, Instruments, and Place

主講者:Dr. Brian Diettrich (New Zealand School of Music)

 

演講之後,當我找到空檔上前向Dr. Diettrich表達謝意時,他半調侃地評論自己在這兩場裡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發表人,似乎更像是DJ。身為聽眾,我還打算再加上一句感想:這個DJ非常與眾不同,因為這兩場加起來總長近四小時的賞析不僅介紹密克羅尼西亞,更重要的是他引領著我們穿越大洋、進入島嶼的歷史,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古樂旅行。

 

在我的田野經驗中,今日的所謂Pohnpei音樂幾乎全為鍵盤彈奏的教會聖歌和帶有夏威夷風味的電子音樂這兩種類型主導;傳統樂器及其演奏在一般場合已經不存,甚至有很多年輕人完全不知道它們的存在。(Diettrich也提到在College of Micronesia教授民族音樂學時,學生還以為投影片上的Pohnpei鼓來自「比較傳統的」新幾內亞內陸或復振運動日熾的夏威夷。)Diettrich基本上也同意這個觀察。不過,奠基於十數年在Chuuk的民族音樂學田野和對當地語言的嫻熟,他更進一步地探究根本,也同時是這篇感想的主要議題:這麼多的島嶼能否有一個共通的交集,稱為「密克羅尼西亞音樂」?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紹華,2013,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臺北:群學。

Bourgois, Philippe and Jeff Schonberg. 2009. Righteous Dopefie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終於趁著暑假之初,好好把《我的涼山兄弟》(以下簡稱《涼山》)讀過一回,恰與上學期我在另一堂課(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讀過而且非常喜歡的Righteous Dopefiend有許多可以相互對話的主題,因此特別有動機要利用本次機會寫下來。

 

人類學與田野工作的關係是怎麼為人類學者和田野裡的對話人們理解的呢?民族誌的書寫又能夠如何突破性的再現其「真實」?透過這兩本民族誌,田野工作的實踐與意涵再次成為首先關注的議題。《涼山》開始於進入田野之初的兩個故事──透過研究者親眼所見的「非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鬼」,以及透過研究者親口道出(包括研究者自己在內的)外來者對諾蘇人的「土匪」形象──田野工作者不僅因為一場意外的撞鬼共享了當地人的信仰(對比於漢族官方下達「封口令」,駁斥這不過是落後族群「不科學」的謠言),也在逐漸熟絡的互動裡逐層剖析這山莽野村因為結構性的壓迫而迅速蔓延又難以擺脫的社會困境:毒品、愛滋和赤貧。於是,成為企圖逍遙法外的土匪其實是在沒有出路之下個人仍然努力做出「自由選擇」的一種嘗試(而作者也透過涼山兄弟活潑的口語:「耍」,來呈現這種個人的能動性),但這般規避、顛覆甚至反抗制度的努力在缺乏組織性力量的支持(也就是沒有真正成為反壓迫和反歧視的「革命」),以及毒癮和愛滋反而更進一步地侵蝕、削弱且破壞身體力量的情況下,終將被國家這龐大機器再次擄獲、踐踏並碾碎,並且為熟識的親人朋友帶來無盡的悲傷。正如作者劉紹華以vulnerable observer自喻,這本民族誌的書寫不僅要記下田野工作者傷人之傷的旅程,同時還企圖透過人類學知識為這些邊緣而難以穿透主流的聲音發出一記悲鳴,冀求吸引更多的人們重新反省公平和正義。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久前看到臺灣的大學推出「可食地景」,剛好匹茲堡也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將飲食和地景透過社會和文化概念做了更進一步的結合,就是最近又在距離匹茲堡大學和卡內基大學不遠的Schenley Plaza內重新開張的Conflict Kitchen。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醒讀者,以下是我自己寫來備忘的劇情摘要,請防雷。(本篇至第一季完)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