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食&農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雖然我沒開書店,但讀《全日本最小書店URARA》時卻感覺特別熟悉-因為當菜市長的緣故,有故事的農產自然而然便連結到有故事的人們,加上愛吃,一起買菜久了,常常愈聊愈開!就像小間結合書與菜的創意經驗,願意支持友善團購的跟會逛二手書店的客人感覺也有87像,最核心的一群是已經鎖定目標、瞬間就能買好買滿的鐵咖,但更多的是稍微感興趣、一知半解想試試、看看有沒有超值好貨這樣的客人。他們也許會發問,但更多時候比較接近「先聽聽你的解釋」並觀察情況,才會決定下手。以URARA而言,應該就像書中還有闆娘親臨時感受到的,「沖繩」就是店主宇田美智子小姐打造出的氣場。我在小間感受到的則是「土地與人」,再加上一些很懂得照顧人的「姐姐」氣質(當然不是跳針跳針那種),從這次我收到的書米比較大箱,上面還有體貼的「當心腰」字眼,就這樣一路從深溝可愛地傳遞來了。

 

談創業理念和經營點滴的書籍俯拾皆是,但讓我覺得這本書特別好的一點,就是提到小規模經營的現實面。想進貨但愁資本不夠、叫好不叫座、業績連基本開銷都很難撐的困境,跟我們揪團但沒到門檻、想幫助盛產農友但力量卻很微薄、因天氣突變導致菜情不如預期等狀況也一樣,營利不容易,所以做下去的人被形容為「勇敢」,潮一點的說法叫「熱血」。週末恰好讀到顏擇雅的新書《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談熱血要素有三:比起賺錢更重價值、付諸行動,以及做自己。作者並強調在「做自己」背後實有深厚的自我準備,即應證了宇田小姐提到投入URARA前曾在淳久堂工作累積的經驗。不過我倒覺得「更重價值」這一項應稍作修正,就像闆娘說的,哪有人不想多賺一些-利潤提高,能做好的地方更多,能發揮的影響力更大,距離我們的目標更近-之所以「熱血」堅持,是透過日常裡的互動來確認我們走的這條價值倡議之路,能踏出規模經濟大道啊。自己創業特別能感受到的生活感,正因為你會在第一線直接面對形形色色的回應,然後去思索應對和下一步的調整又為何。走了一段之後再回頭看又別有一番滋味,因為剛開始的時候難免玻璃心,連別人不解的發問都容易看成是對自我的質疑;慢慢地,才有餘裕和自信(比較)大聲說,我的選擇,沒錯。

 

微型創業的利潤薄,所以投資在「自我準備」上的算盤要打得更精,而且深知一路相伴的客人也在成長,專業度非與時俱進不可。在資訊和科技發展極為快速的今天,我覺得這壓力不比業績小呢。特別是此刻臺灣景氣不佳、消費不興,很容易看到或不抱樂觀、或周轉不靈就改弦易轍的例子。熱血在寒流裡更顯孤單,更需要小間的人們與URARA的文字撫慰振奮了。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今天,到米農家吃飯去》的讀書心得有點相關的感想...

年底忙,收到書後還來不及著手試試書中的食譜,但看到小間闆娘提到感動於山崎家把米飯深深融入生活,深刻地實踐米食文化,想到日本人有多重視「飯」-

飛去旅遊再順便扛黑金釜鍋這回事儘管現在好像比較少聽人炫耀,但機場的行李轉盤上還是很常見;在日本體驗和食,各色拼盤菜色都嚐遍後,一定會上碗炊得粒粒晶瑩剔透、香噴噴的熱飯。另外,比較常飛的朋友可能也知道,包括臺籍航空在內,飛機餐附的白飯,要嘛被醬汁浸得軟爛又可怕地鹹,要嘛就是有些米粒被微波成半透明硬塑膠粒,有時候甚至還有一些變成類漿糊狀黏在餐盒邊緣,抱歉讓大家看這樣的形容,真的很...噁...吧...空廚都說那是因為加熱不當、餐盒疊放導致加熱不均的關係、很難避免云云...

但,日籍航空的飯為什麼就是正常、好吃的呢?這對我不僅是個謎,連沒把米飯當主食的外國朋友也有注意到喔~

大家常說臺灣人愛吃會吃,但我想很多時候我們對食物的尊重,還需要再努力~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GAP進修,還有陳興宗老師的土壤學課程

Life in the Soil(看得出來有點年紀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pUm5n1zuM&feature=youtu.be

文組外行的簡單摘要(理組生有錯請糾正我謝謝):
1. 植物從根尖長出細密的根毛,一邊吸收生長需要的水和肥料(各種維生素),一邊釋出糖分給土壤中的真菌微生物等,讓土壤維持多樣平衡的生態。
2.「郎恩係哇抬ㄟ」對線蟲的誤解:其實愈健康的土壤線蟲愈多樣,因為牠們扮演重要的資源回收工作。所謂的病蟲害,其實是因為植物本身過度衰弱,瀕臨被「清理」的命運⋯所以我們應該要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麼我們竟然把作物種得這麼不好?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油品保存小常識]
1. #橄欖油要冰嗎
可魯老師說,臺灣濕氣重,橄欖油不必特別放冰箱,避免進出冰箱間的溫差過大,反而讓油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特別是瓶口部分容易產生外觀黏稠、聞起來有油耗味/臭油味的結晶。再者,有時候從瓶口聞到臭味,也先別急著通通丟掉,不一定是整瓶油都壞掉,建議大家再倒出來試試看。

2. #橄欖油不耐油炸
在澳洲吃到橄欖油炸的薯條,驚!可魯老師後來才了解,純的橄欖油其實可達180度,所以薯條老闆教大家只要平底鍋淺油煎(當然,不要太省一直用回鍋油!)就可以達到油炸的效果。(不過,臺灣油品規範明年才上路,現在只能靠消費者自己做功課,避開某些號稱extra...但事實上標示不實,混合了果渣精製油,就不耐高溫了)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064

3. #原裝油怎麼看
請看標籤,4開頭的是大桶進口到臺灣再分裝的。7. 8. 9開頭代表是原裝原瓶(義大利、西班牙、澳洲)

4. 簡單辨識橄欖油
綠色雷射筆可以照出紅色光束喔
http://pansci.asia/archives/58864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菜市長來說說:食物人類學】這兩個月我的工作多半在外東奔西跑,無法固定守住直播時間,帳號恢復後只匆匆開了一半直播然後就無故中斷了,真是不好意思啊~今晚先來個簡單文字版,把上次直播說到一半的文章重新推薦一回。

***

很久之前我們一路買菜的朋友大概知道,菜市長背景是唸人類學的,之前還有幾個月跑到海中央的某小小小島做田野調查。人類學幹嘛的呢?讓我盡量完整而簡短地說,就是透過到當地社會實際觀察、參與居民們的生活,然後試著再用文字轉述、記錄與分析這個社會和文化的各種現象與變遷。

試想一個陌生人跑到家裡說要來做調查,號稱「研究」,說實在話,內心第一反應:「什麼鬼?」是很正常的。那到底又是要研究什麼呢?根據我們對自己的理解以及前輩人類學家的理論,社會裡人的聲音是多元紛雜的,並且總是受到個人意志、家庭、教育、環境等影響;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不往往只有Yes和No兩個答案。而且,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有時候我們會根據社會期待、道德、宗教等因素給出一個原則性的答案,但實際上,我們又可能因為各種情況微調,甚至完全反轉,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是大家可以隨便舉。於是人類學家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田野調查中的「同吃同住同勞動」,盡量貼近當地人的邏輯,然後再把潛藏在當地文化比較不容易被察覺的部分重新詮釋出來,作為我們其他人理解、並與不同社會彼此溝通的一種路徑/方法。

這篇文章是同樣當人類學家的好友:梁瑜所寫的。她從奶茶這樣哈薩克人的每日必飲角度切進去,從認識喝茶的地點、參與的人,再陸續深入到談話的主題,又回溯到茶會最初又是誰發起/主持的...等等。透過梁瑜的好文筆,我們不僅能輕鬆愉悅地享受精彩的故事,還可以細緻地看到食物從準備、分配到享用的整個過程,可以如何帶動人群氣氛,既劃分出不同年齡、身分、地位階級,又透過共同分享建立認同。

食物從來不只是為了吃,而且我們可以透過吃的過程發掘很多樂趣,不只是肚子滿足呀!

歡迎大家一起來讀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10
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

(附註:看不過癮的朋友,作者也已經以同名出書了喔!)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供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場地設備,進行親子食農教育的課程,轉眼間已經超過10場了耶!有時熱鬧非凡,超佩服老師始終能處變不驚 XD;有時則像今天,小巧精緻,每組都即時有老師親切關顧。氣氛每每隨著課程性質、老師教學風格、參加者年齡和組成等,各有亮點、多元繽紛。

根據我的不專業觀察,這樣精銳資源盡出的免費課程,在親子課程愈來愈走向商品化、分級化的氛圍下,怕是愈來愈難以生存。需要大家一起友善支持(課程時間2.5小時,課前準備+課後整理可是它的數倍!)、珍惜機會(請別在最後一刻取消不來吧!臨時無法找人替補,就只能硬生生浪費一個體驗機會啊!),還有讓自己成為發芽的種子,幫忙多多分享推廣好的理念和正確的食農知識!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菜市長來讀書《第三餐盤》

        當初是因為農友推薦,加上菜市長直播才決定細讀這本書;略為整理之後發現可以討論的點倒是愈來愈多,趁著週末就寫成一篇簡單摘要吧。

 

作者Dan Barber是位土生土長的紐約人,成為廚師之後也在美國的天龍地──紐約及其近郊分別開設了餐廳和環境友善的農場,努力讓料理也能實踐「從田間直送餐桌」的概念。經過一段不算短的營運時間後,他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 當季「盛產」的蔬果可以多到爆,真的是「爆」,因為連一整間生意熱絡的餐廳都吃也吃不完。
  2. 相反的,一間沒有規模量產的農場卻無法滿足我們現在已經習慣的每餐必備肉食。以Blue Hills餐廳為例,為了菜單還必須向鄰近農場買羊,好能供應主餐所需的羊排。
  3. 說到底,所謂「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還是傾向由農田來配合我們的口腹之慾,而非我們真心順應大自然。

因此作者提出「第三餐盤」的概念,呼籲大家扭轉工業化農業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浪費。上一代(第一餐盤)的理想主餐是七盎司穀飼牛排+小份量青菜,這一代(第二餐盤)改為有意識選擇的草飼牛排+有機蔬菜;代表未來的第三餐盤則是把肉的比例縮小,而且把挑部位的牛排換成較次級的肉(甚至是內臟),透過加強全牛消費來減少對耗資源畜養動物的需求,再把當季各種蔬果的份量放到最大,讓人類回歸前現代雜食動物的飲食比例。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連續好幾週發生蔬果配合不上取菜日必須臨時緊急瘋狂聯絡、農友突然大熱銷看得到吃不到、大家都臨時沒煮快要揪不成團、硬出貨太多只好自己扛5斤回家、找不到人或是找不到貨等等的狀況,都會一陣,啊~真的有點煩~有點煩~有點煩(宗盛大哥音樂請下)的念頭。但是,又會在一個摩門特遇到這種,不斷說自己傻傻的、傻傻的老闆,例如今天的米大菇菇。

為了生態上的善循環堅持種著。蘇迪勒颱風造成的土石流沖垮原來預定的烏來生產地,老闆說好險,設備還沒進駐,趕緊轉移到平溪。扛著各種比山高的壓力到處問人,老闆說幸好,找到養菇前輩不吝分享各種祕訣。到處上課、查遍網路、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研發找出路,整間溫控室的菇菇每天都在長大,銷售一直被生產追著跑。然後我就真的好感動,好感動,有初心重新被充飽電的感覺,一直在想可以怎樣多推廣,多買一點,讓農友也能振奮一下(不過我們這種小家庭能團的量真的不大,幫忙實在只是杯水車薪)。

大家有機會遇上米大菇菇團,或在248市集遇到老闆時,一起幫他加油喔!

今天在往好食機路上的公園,看到花開了。希望這些好農業也總有春暖花開時。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瓜葉保存]農友談良辰大哥的專業建議,別讓地瓜葉凍壞囉。

各位朋友們,夏天是地瓜葉盛產的時期,地瓜葉肥美產量又豐。地瓜葉的保存與其他種類的葉菜不同,許多朋友不知道它的特性而將地瓜葉隨意地就放入冰箱,隔天卻發現從嫩芽的部位開始變黑潰爛,甚至以為收到的菜不新鮮。現在跟大家介紹簡易的保存方法,依此方法保存地瓜葉,可以讓地瓜葉保存一週而不會變壞。當然,我還是建議您能早一點享用完,避免營養價值降低。

地瓜葉是喜熱的作物,非常怕寒。經過研究,地瓜葉若保存在0-5度C的低溫,隔天就會產生寒害,從嫩芽開始褐化變黑,直到整株變黑潰爛。最適合保存地瓜葉的溫度是在10度,超過10度也容易產生葉子黃化。所以,當您購買了地瓜葉後,千萬別把地瓜葉放至冰箱的中上層或是保鮮盒,因為這些地方的溫度都低於5度。在此建議您,用報紙(要避免沾到油墨,可以不要拆塑膠袋)包覆避免直接受寒,儘量放在冰箱的下層。如此,地瓜葉就可以存放較長的時日。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四點半趕快爬起床做簡報、七點去店裡支援,中午又趕到市政府代表台北牛乳大王參加之前食農教育課程的成果展,第一次在市政府大廳擺攤,跟柯p合照,現場人來人往好熱鬧。加上遇到之前來上課的主聯賴秘書長、家慧、其農、馨妤、立蘇老師等,雖然上臺時腦袋鈍鈍,希望市府長官們能多支持友善店家舉辦食農教育的話講得結結巴巴覺得有點懊惱,但總體來說收穫滿滿,讓我也有個機會為今年在農食方面的努力盤點一下。

轉眼間萬華菜市長滿一歲了!當初只是很簡單地想透過跟大家一起買菜,能聚集人氣、活用店內空間的想法,一路走來倒是讓菜市長的每週運作愈來愈有責任感。菜況的好與不好,除了反映給農友,我們也幫忙著盡可能把田間消息帶給菜咖們了解。天氣變化、授粉不完全這類的答案聽著可以體諒,但蟲子咬得坑坑疤疤、甚至剛切開才發現裡頭爛糊糊、唯有蟲蟲開心在跳扭扭舞,若不是仰賴對環境友善農法懷抱信念和知識、並願意每個禮拜趕來取菜的菜咖,絕對無法一路支持相挺菜市長和更多還在彎著腰努力的農友發展到今天。

所以,我們很快地又進階了一步,從無藥無肥的蔬果增加到支持嚴格用藥、維護生態和安全的果農。蓮霧、葡萄和蜜蘋果,這些都是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喜歡的品項。拜某些負面新聞報導之賜(?),除了已經與菜市長相熟的菜咖們,還很容易造成「爆量」熱潮。幸運買到滋味好的,回購率高,菜市長還有下次機會繼續把這些朋友正式拉進固定買菜團。若不巧遇上品質不穩,先前對菜市長理念了解不深的路人也可能抱持著平日買菜的心態,就當「不小心」花錢上一回當,或許找到賣菜的抱怨兩句、或者要求退款,之後,永不再見。社團右上角七百多個團員的數字,每一位都是翻轉食安的希望;每星期三十個真正來買菜的朋友,都是一股實踐環境正義的友善力量。但是,除了我們這群小小眾以外,如何還能繼續推廣到外頭更大的人群呢?再回過頭來想,已經習慣每週買菜的我們,總是確實接收到這些蔬果品質和背後更深的農訊嗎?對菜市長來說,當開菜單成為固定行程,品項愈來愈豐富,菜市長是否在埋頭忙碌分菜的時候,記得抬頭確實為農友傳達呢?這一點在閱讀謝老闆長文時,特別有感。

很幸運地,台北有機給了舉辦食農教育的機會,考量到以往牛乳大王的社區課程基本上都以成人為主要對象,我們這次特別選擇開發親子課程,並且充分仰賴了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無私地與我們分享累積多年的教育成果,才能讓五週的課程圓滿地進行。

透過這次的經驗,我們了解到親子食農教育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公告課程後的隔日上午,30名已經額滿,候補的電話還不斷打來詢問追加人數的可能性。關注食安是所有愛孩子的家長們參與最重要的動機。此外,還有可愛的小朋友爆料,很高興大人也有來,一起聽老師講怎樣吃比較健康,「每次都說對身體好要我吃,但阿嬤不吃紅蘿蔔、爸爸自己也不愛沒加糖的優酪乳啊!」於是,親密的家庭成員在接收食農教育的第一時間進行互動,討論剩菜怎麼辦、便當菜可以怎麼達到媽媽關心的均衡又滿足小孩的胃口,讓課程變得格外有意思。菜市長也注意到,唯有掌握買菜權力的大人有好的飲食觀念,家裡吃飯的每一口才能多樣化。親子食農教育以家庭為單位出發,在店家舉辦比起教室容易取得食材和相關設備,又能讓不同年齡層的學員們一起參加。這條路走對了!

儘管每位主聯的老師已有在校園裡向學童推動綠繪本、米穀飲食等的豐富經驗,但課程設計裡需要重新打造能讓另一半的大朋友有比「陪小孩」更多的收穫、又不能讓小孩無聊到失控爆走,整個課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援,點滴皆非易事。第一次籌辦,感謝主聯的老師預先提供了許多十分應用的教學技巧和器材,讓參加學員們的安全多一分保障。過程中不免有失誤,還有許多值得再改進的地方,希望以後我們還有這樣的機會,繼續開設親子食農教育課程。因為蜂蜜課的熱烈迴響,讓我們學習到專家+農友(若可能的話再搭配小旅行)的組合效果特好,因此也正積極鼓吹菜市長的農友們能在農閒時來開課。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