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出國前夕整理音樂櫃,突然想到一些比較特別的CD,就又拿出來聽聽:例如這張「自由之聲」。這是一張描繪一個馬達加斯加「天團」──Mahaleo的民族誌影片原聲帶。我第一次接觸到他們的聲音是在2007年的民族誌影展。

 

Mahaleo1970年代就用馬達加斯加語唱出一首又一首的歌曲,藉由流行音樂的傳唱力量散播他們對國家獨立的理念。儘管我不懂得馬達加斯加語,純粹仰賴感官不難聽出唱片裡的每首情歌都在溫婉中帶著一絲絲惆悵;而透過夾頁的英文翻譯歌詞,就更清楚地看見背後其實都是對土地、家鄉很深切的愛。 


根據近四年前看過影片的記憶,Mahaleo已經成立超過三十年了。成員們利用晚上和假日編曲練習,日常的白天則各自選擇了不同的職業進入社會,包括擔任國會議員、醫生和農村改革計畫推廣員等。在片中,鏡頭跟著他們深入村落,我們不斷透過無處隱藏的畫面看到了現實的困難:醫生選擇在資源嚴重不足的地區開設診所,求診病患天天大排長龍不說,在搶時間救人前,醫院還得先借貸給擔心自己根本付不出手術費、因此猶豫不決的病患,接著醫護人員又要趕緊轉去想辦法從城市調用所需的藥物,才能順利動刀。農村的貧困和匱乏歷歷在目,代表政府推動發展計畫的行政人員一方面要努力說服村民參與、培養人民對政府產生信心;另一方面,經過一整天的部落諮詢會議之後,夜裡還得跟長途跋涉的舟車勞頓和大量的文書工作打交道。原先在野的國會議員儘管挾著人民對當局的不滿和批判獲得支持上的領先,順利取得席次,但政策的推動還是不得不仰賴與掌握基本盤的執政黨共同磋商,當然也就不乏透過計算、妥協和付出代價來換取部份的勝利。從以上這三個例子可以了解導演完全沒有意思要粉飾「仁者之心」在現實中遇到的種種挫折,但也正因為這些難渡的困頓,與旋律中的情思反差如此之大,更加深了我對Mahaleo的印象與疑問:為什麼他們決定用如此浪漫的方式呈現?

 

漸漸地,我才大約明瞭:這些憤怒、挫敗、哀傷中揉雜著希望的情緒其實已經被Mahaleo轉化為對馬達加斯加傳統生活的懷想,融會在每個流轉的樂符間。音樂不是遁逃現實的管道,而是創作者欲藉傳唱大力喚回的純樸:那是一片蔥鬱的野林,傍山建造的紅土村落由先人揮汗墾拓而成;每個家近傍晚時分炊煙裊裊,錯落的屋簷和煙囪在蒸氣中更顯得遠塵而悠遠;母親是血脈之源,將每個人牢牢地牽繫於這塊生養運命的土地上,不斷餵哺著樂觀與前景。此刻的我坐在盆地裡普通公寓頂樓的窗邊,純粹地隨著輕快明亮的節奏搖擺,也隨著低沉的輕吟遙想同屬島嶼的馬達加斯加風景,即使不是熟悉的語言,聽久了其實有一種鄉村調性的芭樂感油然而生。再加上這張專輯錄製的背景是演唱會現場,在歌聲的轉折間不時交雜著非罐頭音效的、不是預期中卻意外和諧加入的歡呼聲以及掌聲,或許,在此刻,已不覺得邁向自由之路這麼遙遠而漫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