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納百事達 Ghanaian Video Tales 96.9.28
 
因為實在不是個熱愛泡電影的人,所以自我選擇影展開張的是經過人類學家大力推薦的午夜場「迦納百事達」;看過果然就會知道那種想要向他人述說時複雜的憋笑感從何而來......
雖然無論拍攝手法、演技或剪接技巧都極其生疏,但到底怎麼從西方的恐怖片和漫畫的”horror”中萃取、再轉化出這麼多稀奇古怪的故事情節呀?
 
套句批踢踢行話「小小爆雷」舉個例子,導演兼製作人兼演員(可能還要再兼個剪輯與動作指導等等)說因為看到好萊塢的「狼人」但是迦納沒有狼,所以他就靈機一動把當地人都非常熟悉的蛇當成賣點,想出了系列故事:一個男人會變身成蛇鑽進女性的私處,然後就會從女子的口中吐出許多鈔票供他揮霍;該劇推出後可是大大地受到歡迎,很多觀眾都開始半信半疑地討論起「蛇到底會不會變人,又會不會變出錢」的問題,當然也就帶動了票房。所以接下來的續集導演乾脆把女主角換成一個白人,然後,然後從嘴巴湧出來的就變成白花花的美金了!實在不禁讚嘆超有創意的吧!
 
好玩的其實還在後頭:這個男人得到了很多意外之財,所以也就像刻板印象中的暴發戶開始用金錢戲耍著女人和各種的道德規範,當然這樣放肆的情節發展也就引起不小的抗議聲浪:「怎麼可以就這樣讓他好過呢?」

這時只好不得不出來平衡一下視聽:「我們會在下個續集中交代snake man變身的前因後果。」導演強調順便預作廣告。

「不行!我們就是要在片尾看到蛇人的下場!」

於是最終,還是只有惡人惡報的結局獲得最後的勝利收場。
 
固然編劇在剛開始的設計也有對easy money「機會教育」的意味存在,但故事的起伏鋪陳仍必須密切注意觀眾的反應,好滿足他們的想像與期待,「這才是藝術」導演在片尾嚴肅地自許。但原則真的有這麼容易被實踐嗎?面對奈及利亞的特效席捲和電影工業面臨全球化市場傾銷下的預算擠壓,具有迦納特色的電影到底是什麼?導演有沒有抓住趨勢?又觀眾有沒有意識到口味轉變與對本土風俗習慣的衝擊?當發現演員不能再繼續「做自己」,而開設了演員訓練班以符合劇情塑造出新的角色性格,那跟過去的分飾多角又有什麼相同或不同?觀眾真的可以理解這種戲中戲的抽離和分裂嗎?換言之,觀眾到底想在戲劇中看什麼、笑什麼?
 
據說這種俗又有力的影片還一路流傳到大洋洲,成為除功夫片外的另一大娛樂選擇;可見某些文化共通的視聽流行元素正在醞釀並流轉,而不僅是截然對錯間的價值觀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