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Workshop and Symposium on Museum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96.10.21
 
PIMA是Pacific Islands Museums Association的簡稱,這次臺灣提供相關單位資源協助這個隸屬於ICOM(國際博物館協會)之區域組織共同籌辦國際工作營(workshop)和研討會,看到有包括斐濟、帛琉、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東加、新幾內亞、薩摩亞和新喀里多尼亞這麼多個太平洋島嶼國家,涵蓋了波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三大區的共同參與,且不說陣容盛大和主題豐富,光是欣賞代表們展現文化傳統的姿態(特別是,他們並沒有特地穿什麼傳統服飾亮身份,而是舉手投足在無形中展露的氣度)就不枉我們匆匆搭夜車下臺南,又在會後趕火車折返的南北一日通行程啦。
 
第一位斐濟代表也是全場唯一的女性發表人率先說明國家典藏計畫的當前進度與目標:為配合2003年聯合國的《太平洋區域保護傳統知識和文化表現模範法(Model Law 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Expressions of Culture)》,他們希望透過Culture Mapping Program在各個村落的實施,能運用官方組織的力量對傳統文化資產加以保護和管理,一方面避免研究私有化或商業化的問題,另外一方面也可搭配教育進行傳承工作。相較之下帛琉國家博物館因為日本殖民時期的調查記錄和人類學者、民俗學家的著作等已經有長遠的典藏基礎,因此他們現在的工作可以進一步加強保存與展示的數位化──博物館運用與社區大學圖書館連線的合作模式不僅可以整合多層次界面並共享資源,更可以經由正式的教育管道傳輸給大眾學習,稱得上是整個研討會程中最有研究意識進行「帛琉學」典藏,並可為日後文物脈絡分析提供豐富支援的範例;雖然我不認為這種資產保存非得透過自上而下的官僚或機構負責,但是若在典藏的背後有學術理念的支持和分類(當然這些思考是會隨時間、環境等各項條件變遷),應該會比普通的文史工作採取單純蒐集物質或材料方式來得妥切。
 
第二個議題是關於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模式,發表人分別來自索羅門群島和東加王國。索羅門群島近年來以首都Malaita為中心嘗試復振dolphin calling的傳統,他們認為這個結合了生態與觀光的計畫不僅可以使傳統文化續傳,更可以吸引遊客了解結合海洋與群島的特殊面向。中研院研究員郭佩宜在發問時,也算是補充地提出基督宗教反祖靈的信仰會對活動造成什麼衝突影響,又能夠以怎樣的方式調合,同時造成活動內容怎樣變遷;但事實上更為根本的問題應是「傳統是什麼」或者「怎樣界定傳統文化資產」。東加的書記官Albert Vaea先生(我對他的印象真的好深刻,他不僅體格倍人一等,派頭也高出我們這些平民一截,這點從走路的姿態和速度就可以感覺得出貴族氣勢)則以長期君主政體(是大洋洲唯一未被殖民過的國家)的政治經驗,強調Lakalaka傳統舞蹈是跨越古今的「獨立遺產」,但促成變遷的要素如此之多,除政治和宗教外,經濟、社會甚至於文化自身在傳承過程中的抉擇也點滴累積了變異,所以傳統二字如果沒有進行更深刻的考察(同樣觀點,我並不同意原民會副主委所謂「科學的理性和宗教的非理性以兩個極端傷害傳統」,不僅是因為宗教和科學絕非截然對立,更因為傳統更多時候是揉合上述兩者而轉化出多元的樣貌),是否容易成為詮釋上的假問題,或僵化成官方的唯一版本?
 
這個問題萬那杜將之視為助力,代表兼Pima執行委員會成員Ralph John Regenvanu(先前Pima研討會的部落格上讚譽他是猛男,哈哈其實真的蠻帥啦)有個非常棒而且想必是經過深刻文化體認的回答:「基督教對太平洋島嶼各國的影響已經不單單是西方的傳入,而更是加入了自身的文化傳統,再加以時間的變遷,所以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而言並非Inauthentic。」事實上,萬那杜將維護傳統和政治上的去殖民獨立運動相結合,因此投入相當大的人力與資源進行志工性質、社區為單位的田野調查工作;他們不僅廣泛蒐集照片、文件或各式物品,也拜訪耆老進行口述歷史記錄,還成立了社區的「文化中心」進行收藏、展示和舉辦文化活動(也包括社區電臺和部落學院的籌設概念)的場所。在此,萬那杜強調這些蒐集的資產屬於所有傳統的擁有者(traditional owners),而政府在此是透過政策扮演保障傳統文化的角色,例如成立"Tabu Room"提供某些限制性資源典藏,使傳承延續有所依憑,而另一方面也讓外來文化研究者有正式管道提出申請(這一點經由不少大洋洲研究學者證實,要向萬那杜官方申請研究許可不僅手續繁雜,核准更是難如登天)。新喀里多尼亞的代表雖然沒有書面摘要,但從口頭報告(雖然不是太難的英文,但要訓練聽力!)和法文版Power Point簡報可以了解政府方面採取的態度較偏向藝術的保存與再創造,所以國家博物館的規劃和從旁協助的特色較顯著。
 
最後一個議程是關於兩個國家的實際案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高地慶典和薩摩亞的Siapo Making;前者將國家統一意識的概念加諸在儀式消弭部落間戰爭衝突的功能上,近年來則尋求資本企業(如可口可樂)的贊助加強觀光,而後者則透過Siapo重製和編織技術的復振,一方面恢復往昔傳統的意涵(當然啦,elei這個創新的語彙就充分表現了recreate的概念),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婦女們的手工藝傳承促進部落的整體經濟收入。在薩摩亞熱帶的旋律放送中,帶點慵懶,又有草裙溫柔的沙沙搖擺,我雖然為此深深著迷,卻也不能完全對這些ICH一味樂觀:透過由下(當地人民的共識)而上(政府機構決策)來進行文化資產保存發揚的工作固然是個珍貴的起點,但如何再創造、避免這些資料成為凝滯的標本?還有更長遠的意義脈絡又要如何藉由全體人民的擁有權加以實踐?研究取向又要如何予以學術支援?這些問題實在都不容易透過幾個聲明或運動簡單回答,而需要更細緻地考量在地的社會情況。
 
幾乎所有的國家代表都提到資金短絀的窘境,果然有錢才能文化是現實;這個問題比上述與研究有關的思索還難回答,唉,人生啊!
 

一些附註:

在youtube找到的東加 Lakalak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uQ5eYVPtpM
 
(Pima相關新聞,轉貼自http://blog.pixnet.net/Tpima1021/post/9709140 )

跨國博物館合作 簽署合作備忘錄 原住民電視臺 2007/10/20 17:09
 
陳水扁總統在這個月12號跟六個友邦國簽署「馬久羅宣言」,19號,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也跟太平洋島國博物館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展開臺灣跟太平洋各國博物館合作計畫。
 
太平洋島國博物館協會PIMA,是環太平洋地區涵蓋20多國的重要非營利組織,
主要工作在於協助太平洋地區博物館、文化中心和相關人員保存和管理當地的自然與文化資產,臺灣雖然不是PIMA的會員,但是這次簽署備忘錄,也可視為臺灣的文化保存工作又邁向新的里程碑。
 
對於外界批評博物館把文化刻板印象化,沒有與時俱進,也無法呈現一個文化的現代樣貌,PIMA也將從有形的資產中跳脫出來,帶來無形資產保存的新觀念,
讓臺灣的博物館不只是文物陳列的地方,也是保存動態文化的重要場所。
 
臺灣雖然不是PIMA的會員國,不過藉著這次簽署備忘錄,希望可以牽起和太平洋各國博物館之間的館際合作,推動未來文化交流的具體機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