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感‧評述(其他類型感想) (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個北美館的年度大展本身的解說已算是準備周到,但主要仍是針對個別作品的解說。感謝錢老師的特別帶路,讓我們對托馬斯 · 德曼教授(Thomas Demand)本人的創作生涯回顧和策展結構更清晰,收穫超豐富的啦~

畫面與歷史建構的視覺探索?

從藝術創作起家的德曼風格很獨樹一格:
  1. 以市售紙材先建構模型,題材取自各種影像,不限來源
  2. 使用非數位相機拍攝140-150張底片,合成畫面後完成攝影作品,模型原件不保留
  3. 拍攝時,根據攝影角度來調整模型的線條與透視,不做數位後製
德曼以紙模型攝影為核心來重現影像中的特定場景,讓觀者在觀看的瞬間,召喚記憶、新聞、歷史與伴隨的印象、情緒和觀點。雖然畫面中沒有人,看似靜態,卻透過物質和色彩的呈現,啟動我們的想像力去填充有關事件的行為、時序與氛圍,同時還隱藏了挑戰我們透過影像「認識真實」,對媒介與訊息傳遞的多重質問-介於現實與虛構之間的影像,讓觀者既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卻又難以言說這些場景的存在是出於我們自身的經歷,或來自類似經驗的「感同身受」-這是一場層次相當複雜的展覽和提問。

歷史記憶如何被召喚?

展覽從德曼創作的起點展開,包括跳水台、機艙門開啟的空橋階梯與疊高高的膠捲檔案山等,這些作品沒有人物,未標註明確時地,頂多從建築結構樣式感受到「有點年代」,卻能立即召喚出德國人有關納粹和戰爭的記憶。
一方面,那些印象來自戰時媒體報導所擷選、散播特定意識形態的「經典畫面」-作為一種國家和政治的見證,它同時也作為再現與歷史紀錄的一種存在。另一方面,現如今印在德國學生的課本裡作為歷史教材,照片又轉成對極權與暴力的批判。在不同的時間點,從向外宣傳到對內反省的觀點變遷,與影像的認識和詮釋同步在演化。
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30週年回顧展
德國電視節目「你是誰」益智解謎。
 

氛圍如何透過空間渲染?

 
接著進入四周牆面全覆蓋著類似蒂芬妮藍青色置物櫃壁紙的展區,雖然空間挑高且寬敞,但排列密集的櫃體圖樣卻足以讓人產生壓迫、禁閉或悲憫等視覺感受。
連結此區的,還包括一個外觀有如貨櫃,走進才知是個模擬小旅館套房的空間-原來是描繪史諾登因洩密案避走莫斯科時的「自囚」之處。還有一幅看似普通攝影棚的作品,也是影射納粹利用為猶太人拍攝肖像的機會,讓被害者過曝於高劑量放射線的刑場。在此,這些場景並未直接重現歷史,而是與創作者有共通背景的觀者,透過這個「間接敘事」解碼事件,看穿畫面之外的陰謀和設計,從而關注到其中的現實意涵並推測創作者的意圖,這是對觀者如何理解的另一種叩問。
 

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30週年回顧展

置物櫃牆面,包括右側一幅在中國被禁止展出的作品。

 

消逝的日常之物?

 
前述的「再現」作品大多以無框、水晶表方式處理。2008年起,德曼使用另一種在平面廣告設計界在1970年代相當普遍,但如今已經絕跡的dye transfer轉印技術來創作。創作內容則是一系列日常中會看到的物,包括紙屑、菸蒂,跟過往討論歷史重構、經常選用報章雜誌的照片取向不同,而更貼近描繪生活中的元素,及人們行動後的遺跡/殘跡,將看似尋常的物轉化為藝術。
這一區的作品從小型的物逐漸發展成大尺度的擬真,展現了德曼更廣泛的企圖。進入下一個展間,同樣由紙再現了管風琴的金屬光澤質感,綠意盎然的森林環境,雷射切割層層疊疊的鐘乳石洞,還有馬諦斯的創作靈感之源-剪紙工作室。自然交雜的光線和林間水氣,讓遠觀的畫面乍看下宛如實景,卻又是一連串人為精細操弄下的錯覺,讚嘆之餘也再次拾起那個經典提問:真實與藝術的邊界為何?
 
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30週年回顧展
小提琴琴身製作工作室
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30週年回顧展
馬諦斯的剪紙工作室。注意到背景的「綠幕」其實也不是布幕,而是直徑大小不一的紙筒捲並置所得。
 

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30週年回顧展

這幅作品的實體模型現存於義大利Prada基金會。

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30週年回顧展

標題:森中空地

 
這個提問再延伸到最後一個展區:德曼造訪建築事務所、時尚設計學院和勞力士研發總部,觀看人們如何將腦中抽象的概念利用紙打版、蓋出模型,進一步建構出對想像之物的形體?紙、攝影都是平面,人類如何轉成立體的認識?
這個涉及大腦科學與身體實作的探究,其實也貫串在德曼策展的思維中:原來他在William Kentridge展覽期間就先親自跑臺北一趟,來場勘!但因為Kintridge展場的隔間「機關」不少,他自覺對空間的掌握度還不夠,又與長年合作的策展人Douglas Fogle深度討論了動線通透和流動性,甚至在考察的同時已經直接速寫展場的結構-德曼的空間抽象思維實在超強!
錢老師轉述德曼的創作理念:比起需要很多詮釋才能理解和特定道具才能完成的藝術,德曼選擇利用紙張和攝影這樣入手門檻低的素材來創作,卻又打造出原比例、高還原度的模型,這既是挑戰視覺,更是一種對真實元素性加以解構的實驗。這是影像與歷史的對話,也是真實與建構的辯證,並且在抽象層次討論權力與記憶的鬥爭問題,真的很有意思。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and Would Happen
Heiner Goebbels
沒看懂郭貝爾的作品,坐第一排一直在仰頭想像景深呈現的畫面,感想只有:假工地一直在晾東西(欸)

但演後有超強口譯,紀錄一下。

問:這部劇作的起點?
郭:呃我想一下你先翻...(翻譯老師大概0.3秒講完無助於思考留白,郭貝爾本人感覺緊沾 XD)

展演方面:2015年讀到《20世紀極簡歐洲史》就希望轉成作品(提到作者的筆法很熟悉),但不是要重述或演繹,想表現的反而是realities next to the book。

音響方面:過去表演場地經常是非專業劇場型的,與臺北的專業場地不同,也一直仰賴著1989年以來長期合作的音響設計專家來協調臺上與觀眾間的差距。

這次的音樂家都具有電子聲響的專業,因此比起直接演奏樂器,以吉他手舉例,使用了許多personal and body connected ways來表現音響和噪音,甚至可能沒多少一般習慣的吉他聲音成分。

內容方面:郭貝爾對音樂的想法與劇作一致,簡單來說就是同時投放許多觀點和視角,不願意單聲道地對觀眾傳遞訊息。所以他強調自己的工作就是將不同團員協作時的即興給集結起來,並回收利用了許多2012年劇作的道具。

觀眾問:臺上同時播放了這麼多即時的(3/6)戰爭新聞畫面(加薩、Tel Aviv、巴西...),對未來還樂觀嗎?

郭:我本人其實是樂觀的,即使現在看起來好像比書中的描繪還糟,作品巡演的這七、八年世界也有很多變化...如果不保持樂觀,要怎麼活下去咧...?若真要說起來,這個作品的完成based on agreements,也就是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宛如烏托邦,而共同做點什麼的精神,或許可作為回答。

圖為票號是第七排結果是第一排的超近特寫。看起來表情特嚴肅的德國阿北,其實語速是很和善的。

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orcelainWar #危脆之戰 #日舞影展

 

​剛看完片我就馬上傳訊給朋友:棒呆了!我也看呆了⋯

俄烏戰爭的片,那些槍彈、轟炸、前進、防備和死亡,每看一部增加認識都不嫌多。何況這部片的素材就來自從俄羅斯2022年軍事入侵以來,一直待在前線(哈爾科夫)的人們自己帶著攝影機拍攝、上傳雲端,截至2023累積了總計500多個小時的片段。

主線由一對青梅竹馬的藝術家伴侶,從青梅攔截竹馬的故事說起⋯妻子說她發現自己很愛的玩偶兔「吃」不下粥,但手推車裡的「東西」倒是可以餵得下去,所以,就一路邊推邊餵到現在了(無誤)。他們手製彩瓷,丈夫斯拉瓦造模,妻子安雅彩繪。他們透過觀察這個北方緯度四季的變化,把自然元素融入創作

他們有極好的眼力。在草綠繁茂的時節,攝影機從蟲、蛇,還有他們鍾愛的小狗佛羅多那樣的高度探索,廣袤草原上的整片彩花如毯如織,滿溢著歡欣和愛意。在烏克蘭民謠樂團逐漸激昂的節奏下,從拼接般的農田牧場順著道路轉向城市,畫風突然變成某種高樓的剖面圖,色調驟變還讓人一時反映不過來,然後主角從灰黯底下走過,這是被連番轟炸後的廢墟。活人已逃離。

因為有極好的眼力,丈夫續留此處的另一面,是特種部隊成員,專門負責教授射擊和戰術。他的學生,原本都是當家具業務、軟體工程師和藝術家,但現在不得不拿起武器求生的平民。他們就算本來沒有,現在起也要培養好的視力,因為他們主要被分派的任務是監看俄兵、通知攻擊瞄準,戰略是唯有先出手才有機會減少烏兵的損失。

他們的朋友同樣有很好的眼力,為我們擴大了這場戰爭的視野。另一位摯友畫家安德烈,把妻女送到邊境後折返,為了保護他們曾經的家園而冒著可能犧牲生命的風險,因為他們是從2014克里米亞戰爭後遷逃來的,他覺得自己已經無處再逃。斯拉瓦訓練的西貢小隊則直接把攝影機別在胸前,帶我們一窺交火和救援,戰慄而暈眩的一刻。

原來電玩和電影裡俯瞰和轟炸的畫面這麼逼真,以至於那些由無人機攝錄下,俄軍坦克噴飛成碎片的瞬間,既無聲卻又這麼⋯可怖的熟悉。

或許因為安雅和斯拉瓦的敘述如此詩意,他們說自己的藝術創作,是用來抵抗普丁抹除烏克蘭文化的企圖,而他們的心又已經被訓練到繼續在此地維持生活,可以既在森林裡探索牛肝菌的同時,邊標記地雷和撿拾武器殘餘的態度顯得如此愜意,讓映後的觀眾兼影人不禁尖銳地詢問,這麼烏克蘭視角出發,會不會有陷入propaganda 的疑慮?

導演的回答也很有趣,他說若要製作政宣,畢竟要先鎖定一派預期要洗腦的TA吧?但他在決定製作這部片前,也就是戰爭前,其實他與安雅討論的是合作一部動畫。不料戰爭爆發一切停擺,他們從討論工作變成問候安危。隨著戰事延長,他們才又想到這個把攝影機隨志工團和醫療用品送進去的點子⋯

推薦這部紀實風格的電影。裡面的彩蛋有烏克蘭的季節地貌、安雅風的動畫和民謠音樂,非常教人心折又心傷的美麗。

Sundance 危脆之戰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系列最後一篇,留給這兩間我非常喜歡的業界實務分享。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半場全律會的周逸濱律師以「AI創作對於出版業的挑戰」為題,精闢地為有關AI創作的著作權認定,以及侵權與否的判決邏輯做了一個非常簡要的說明。

 

問題1:AI生成圖為何不算是人的創作?

 

周律說明,雖然使用者/創作者/真人透過創意下指令,但由於目前AI模型對資料庫究竟使用了那些參數、素材、組合與演算結果等沒有完全揭露,造成使用者對成果的控制力不足。就實務流程上觀察,使用者只能等圖生成的那一刻才真正看到「自己的」創作成果。但若對成果不夠滿意,使用者也僅能像擲骰子一般,繼續測試其他不同指令組合的隨機成效,使得AI相當程度上比使用者更像是主導者。

 

正因為有AI非人為的介入處理,目前法律所定義的創作,即「將內心思想轉化並貫穿至對外表達的核心工作」並以此作為作品能否受著作權保障的判斷依據這點,因為就整體觀,很難說這產出完全由人所主控且完成,所以就變得有爭議性了。

 

問題2:AI生成作品會侵害他人權利嗎?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週太忙筆記拖稿,趕緊來補。我非常喜歡與Fox對談的李佩昌律師的分享。能有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一窺律師觀看的視角與我們麻瓜如此不同,互搏的思維辯證超精彩的。

 

李律從「機會」破題。彙整一路使用的心得,AI有以下特色:
✔️快速
✔️能幹
✔️物美
✔️價廉
✔️行銷推廣好用
✔️有求必應
✔️資源共享
✔️不抱怨
✔️(方便)吃到飽

 

但是,伴隨著的風險和負評也能一一列舉出來
快速 ⇏ 輕率
能幹 ⇏ 重複
物美 ⇏ 有AI味
價廉 ⇏ 廉價
行銷推廣好用 ⇏ 數據偏見
有求必應 ⇏ 謊話連篇
資源共享 ⇏ 不予保密
不抱怨 ⇏ 無道德感
(方便)吃到飽 ⇏ 概不負責

 

不可逆的是時間和AI模型都會持續演進下去,所以讓我們再翻轉一次,從風險中再找出加入「人」可能的機會: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的很高興Fox願意接受邀請來這場小聚點火(無誤)他開頭的第一個分享,就是他在iCook愛料理網站上線第一天的工作:
搜尋+複製+貼上無名小站的使用者條款。
(感謝跟我們一起從會前會就全本rehearsal的李佩昌律師,超帥。他第一個問Fox的是:你看起來...滿年輕,竟然有經歷過無名年代?)

 

這個故事的啟示不是條款抄別人的就好(喂)而是Fox以身為業者的角度來看,所謂智財權的保護規範都是公版的,而且是某種後見之明所匯集而成的,不太可能走在業者親身實踐的前頭,不過一旦形諸文字,也代表就有一定程度的穩固性。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好有機會參加到「鏡:KAGAMI」這場從訊息宣布(報名不是綁會員帳號,而是要你填表單、自己截圖佐證你有買到票、通過審核後叫你憑確認email入場)到參加(無論上樓或下樓都要搭電梯-走一段-再搭另一部電梯才能抵達)都很神祕的分享會。但主講者很厲害,是以Pittsburgh為基地的MR(mixed reality)公司Tin Drum創辦人Todd Eckert。
第一次聽馬世芳現場主持,風格大概是事前把問題都re過,整體流程cue得還算緊,自己準備好的問題和資料也很多,算是演出流暢很不錯。畢竟現場多數人都還沒看過,也完全無法了解大家的VR體驗程度。問題大致上可分與內容(坂本龍一)以及與MR製作兩大層面。簡記以下:
內容相關
1. 除了看坂本和節目本身,記得抬頭看:戲劇院開放製作的是大舞臺空間,特別寬敞,Eckert認為是目前全球巡迴最漂亮的一個地方。因此燈光師場勘後決定將臺上所有的燈架都降下來。據說抬頭體驗有相當全面的、壯觀的流光效果。
2. 節目剛開始進入induction room的空間時,記得深呼吸:來自Eckert的提醒,那是坂本龍一和緒方慎一郎在2019年特別設計的香氣。馬世芳補充:那不是精油噴霧,而是用乾香料做成香包釋放的味道,很特別。鐵粉當然想問哪裡可以買?Eckert說紐約有賣,但成本過高已經是賣一個賠一個,他們每次演出也是心內淌血的程度(!)
3. 演出中的每一首歌,背後都設計了一個故事:簡單來說,現場雖然使用了動態捕捉和4DViews(容積擷取)兩種技術進行拍攝,但最後花了四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個MR作品,因為當中還有太多細節必須靠大量的後製解決。一方面是影像的限制,例如坂本原先同意用觸鍵型方便拍攝,但到了最後一刻仍然決定還是用經典的平台鋼琴來做演出,這使得拍攝角度、錄音等原初設定完全被翻盤(團隊若不是對坂本有鐵粉的愛應該早就破局了吧,Eckert說他當下答應了坂本,但內心其實是覺得完蛋⋯他整場也講了不只一次screwed⋯參與過製作的人一定能體會那個內心的崩潰🥲)。
另一方面是坂本的健康限制。在坂本自傳中也寫到當他準備開拍的當天,他也收到醫院有關癌症復發的報告。Eckert也提到,儘管拍攝當下坂本並未告知,但他已經發現坂本很疲憊、狀態並不好,現場彈奏的時候他甚至一改平日挺直的姿態,變得更斜傾、貼向鋼琴-這也造成取角的另一個困難。在這個緊湊三天的拍攝後,坂本就住院了,還連著做了幾次手術,使得這次拍攝成為團隊唯一有的現場資料。於是他們不得不設法取得坂本之前live演奏會的各種影像和音樂資料,再加上deepfake來處理畫面的缺陷。4年多的製作期間,團隊保持聯繫同時也知道坂本每況愈下的狀態,於是在特定畫面的處理和隱喻,Eckert自陳,甚至帶著一股religion的念頭。
(聽到這裡整個大驚,製作成本精算起來簡直所費不貲,我很難想像坂本之後還有誰能讓公司願意投資於此。)特別處理的經典案例:坂本的髮型-現場隨演奏或披掛或飛揚的髮綹完全搞砸無法捕捉,最後用舊資料取代。另,目前呈現的MR作品曲目量大約僅是坂本當時錄製的1/2左右。
本來,這個作品和坂本約好了要看,就在他過世的那一週。
MR製作相關
4. Eckert的拍攝信仰強調真實:他認為這和傳統電影由導演全權控制鏡頭鏡位最大的不同,在於可由體驗者自己選擇觀看的角度和距離。因此他認為創作必須先跳脫出自己的全知觀點和想法,但同時,又抱持著create a medium的立場,重點是能對大眾傳遞他這麼些年觀看到演出的坂本,尤其對還不太認識他的觀眾而言,有機會能透過作品探索他的能量。這個作品不是做一場虛擬的演奏會(recital),而是希望能呈現演出中,不只坂本個人,還包括燈光、音響等整體性的效果和精神。
5. 為了達到authentic presentation雕琢細節:在坂本的自傳中也提到他的手指和身上貼了很多動補用的貼紙,加上強烈的燈光照射,Eckert也提到整個攝影棚四面都是水泥牆,真的很不舒適...除了48臺攝影機密集對準彈琴的手指,期能精準抓到琴鍵觸擊的細微動作,還包括坂本的臉部表情、眼神再加上隔著的眼鏡...這是一個混合的重現與reinvent再創造的過程。
6. Tin Drum對「利用VR死而復生」的想法:這個問題由馬世芳作為最後一問提出,算是對4. 的再次確認吧-鐵桿樂迷如Eckert,未來可能讓經典的大師還魂再現嗎?Eckert其實在我看來是很取巧地回答了這個大概很常被問的問題,他說,沒資料的他決不做,就像Queens的演出怎麼看就是假假的不真實,就是錄像資料不足的緣故。反過來說,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做,就是因為坂本龍一很有遠見,不吝於嘗試各種記錄形式,留下生命的軌跡。
但有趣的是,Eckert提到坂本龍一有個自始至終不變的特質,那就是他從不repeat himself,不去打造出一個固定的風格。即便是這部作品錄製的現場,每一次彈奏他都很明顯地刻意採取不同的方式表現。在他的自傳中也提到,他創作的出發點總是出自滿足自我的好奇心。而他選擇了音樂,是因為比文字更能跨越文化的門檻,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所以對後製來說到底如何混成資料,就是另一門永恆(?)的挑戰。
「鏡:KAGAMI」導聆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記9/22「改變未來的典範還是生態恐怖主義?談德斯寇拉與《#將來世界民族誌》」
主講人:宋剛,《將來世界民族誌》譯者

儘管宋剛老師很謙虛地說他的分享主要從翻譯而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但老師的現場解說加上播放的幾個有關側拍Descola、Pignocchi和兩人受訪的YouTube片段,對我這種又來不及唸書的麻瓜來說是很棒的入門啊。趁著大師來臺之前,趕緊惡補一下。

「改變未來的典範還是生態恐怖主義?談Descola與《#將來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了快一小時公車轉捷運再加小跑步,終於擠進同志遊行前夜的飛地書店板凳席。值得,太值得啦!全場單是聽姜以琳老師行雲流水地生動敘說這些全中國成績前0.01%的奇人異聞就已經大開眼界(Sorry我還沒來得及讀...),學姐就連QA也一個螺絲不吃、快人快語地用故事再深描這些主角近年的變化,讓我有夠佩服。再加上歐子綺老師提問引出了更多研究者對自身、對寫作與對田野所下的錨點和真誠的反思,有幾點對照先前勤之熱血開過線上讀書會的討論,覺得特別有趣,簡記在此。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覺得莊瑞琳主編對《塵封的椰影》的點評實在厲害:許多研究者會做「臺灣史的跨域」,也就是從歷史的角度去探索有關臺灣的產業、空間和繪畫等不同面向;但像本書這樣秉著自然科學的專業來書寫「跨領域的臺灣史」相對很稀少。從這個角度來看胡哲明老師著作,連注釋都帶著植物學家眼光的專注和情感,可說為臺灣史再打開一頁新鮮。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民族誌影展

#我有善加使用全程觀影證

最後一天的影展依然精彩,同樣流水速記。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民族誌影展

今天走盡力看爆路線,但晚上實在太累以至於最終跳過了觀影人氣最高的「揹獵物的女人」...流水速記一下。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民族誌影展

今天戰績:3場、4部片

最可愛的是 #阿里的偶像是阿里

我最喜歡的是 #訊號異常:數位記憶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月果然跟預期中的一樣忙碌,但單單一個週末,有趣的事情也多了很多很多。

週六挑戰solo有關子彈筆記淺淺的開場,完成的這份簡報我很喜歡,因為透過彙整,讓我從這次的讀書會中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我不是一個遵從子彈筆記天天寫的人(=缺乏規劃),但跟我討論的學姐是喔,而且她的心得就是透過手寫獲得了觀照自己的時間-這是離線的、減速的快樂。子彈筆記給我的效用倒是正好相反:因為強迫自己必須在讀完、聽過之後動手把細節盡量寫下來,等於緩慢但穩定地在累積寫作素材-在苦思內容時翻翻筆記,成為一種心裡有底的、為完稿踩油門的愉悅。

然後,當我還沉浸在這個有意思的對比中,享受著「我書寫,我存在」這份得意勁兒的時候,第二遍聽子彈筆記大神開示,更崇拜地發現涂老師已經又幻化到新的境界-「我書寫,我呼吸」。哇~一方面子彈筆記的格式愈來愈精煉,另一方面透過盤點不同心理需求的目標清單,想督促自己的待辦月誌,想提醒自己的未來誌,想拍拍自己的感恩誌都集結在這一本了,真的是太強大了!運用書寫的節奏來體察呼吸,多麼自然,多麼禪味,多麼詩意。真心Respect。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真善美影廳外的邊牆陳列著歷屆民族誌影展的海報,儘管只是個一般觀眾,還是有種回顧田野和青春的感動啊。夾在確診數字下降帶給人們對疫情受控的喘息空檔間,十月以來活動增加了,每天都很忙,只能在工作空檔間盡量趕上了幾部片,趁著連假尾巴趕緊用幾個關鍵字速記下來。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感謝朋友Joan快手相約,讓我在疫情期間不費力就搭上文青在塩田千春打卡的風潮耶,太幸運了!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時我參加過口述影像的志工培訓,其中兩次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

一次是帶視障小朋友去「聽」兒童劇,儘管當時的口述停留在比較平鋪直敘的說好故事,對看得到的我來說仍然覺得和畫面有極大落差,但舞臺燈映照下讓我看到更多的,是小朋友整場不願停的興奮和笑容。好幾個小朋友說,在此之前,他們從沒來過劇場。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開密克羅尼西亞一段時間了,讓我最無法忘記的畫面之一,就是在Pohnpei機場入關大廳入口最醒目的牆面上,整排來自FSM的烈士紀念照-如此年輕的菁英在戰場中為美國犧牲,有的被掛上了家人團聚相迎時必備的花環,而且無論時間過了多久,這些照片總是重新被輸出,鮮豔簇新。

 

Island Soldier描寫了喪親之痛,也提到了小島平均收入與成為美國大兵所能獲得的倍數差距,彷彿為了經濟條件去當兵是那樣理所當然,但另外有個畫面也常駐我心頭-每逢月底,Money Gram和近年來竄起的Western Union窗口在上班時間前就或坐或排了超長的隊伍,就連路過的在地人都忍不住閒說兩句:你看那些等著"mainland"寄錢來的...然後接下來兩三天我知道別去擠中型以上的超市,貨架總在忙碌的補貨,甚至還快不過被清空的速度。

 

在熱帶資源如此豐沛賜予食物的島嶼,自請接受嚴格訓練、再前往沙漠乾荒之地為他國作戰的密克羅尼西亞士兵,是因為從內心感到身在小島有著對不確定未來的匱乏,更重要的是對知識以及更寬廣世界的渴求,用世俗長輩的眼光來看,他們是「會想」的一群,是島嶼的菁英。而從軍成為看似優勢,實則限縮的出路選擇,與吉里巴斯總統Anote到處奔走要求國際對海平面上升有更具體的作為,在片中成為口頭禪反覆的、與政治情勢卻又往往相反的"the reality is that...",都透過影像紀錄了他們努力取得發聲位置的刻印。在國際中往往被邊緣的臺灣人包括我,相信也會在看到這樣的矛盾與心痛中,又多一層深有相應的情緒...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erata: How Mum Decolonized the Screen

 

導演就是主角的小兒子、1/2受訪者們就是兄弟姊妹,這是一首獻給媽媽的詩。

 

作為一個在1970年代度過人生精華的毛利女性,Merata Mita從社區中學老師與職業婦女的角色跳出來,轉為一個必須養活4、5個孩子的單身家長、一雙在紐西蘭種族歧視燎原時代忠實紀錄的犀利之眼、以及一生投入翻轉殖民不平等的影像工作者。從後見知明看來的「不懼」,其實是用巨大的愛來動員家庭成員,也從家人獲得豐沛無私的支持,才能彼此包容犧牲,撐過每一個人生轉角。

 

特別讓我記憶深刻的一段,是當Mita描述輿論往往批評她既然已經是個媽媽「為何不在家帶好孩子就好(明裡指責或暗地影射她將孩子置入風險中)」,她說出了普天下媽媽之所以勇敢的心聲:有了孩子,等於是為未來挹注了一分投資,因此更會為了不公義挺身而出,發出不平之鳴。"But 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 that when you have children you have an investment in the future and so you come out fighting again."

 

1980年代的民警對峙仍與今日的抗爭如出一轍—拿著短棍不僅屢屢逼刺向大眾,警察更奉行著「圍攻、固定、傷害」的指令。片中已經柔焦處理了Merata一家因拍攝這樣的證據接種而來的騷擾與暴力,讓Bastion Point的批判力道在片中也相對顯得弱勢而無奈。導演的姊姊受邀出席映後座談時,她提到當初片中發動攻擊的警察,多年後竟然請Merata到學校分享,因為暴力衝突最頻仍的那幾年,紐西蘭警界的辭職率、自殺率數字也上升,警察希望借助Merata提醒同袍,如果你覺得上級的命令不合理,應適時反抗。

 

感謝影像技術,讓Merata在溫和語調中存著一股堅毅的話語和音量能繼續傳遞至今。Hepi Mita豐富的剪輯雖然讓Merata的作品畫面略顯零碎,但也已經呈現出毛利人看待自然景色與抗爭,有著非常不同的鮮活視角。感謝民族誌影展介紹了Mita。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