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民族誌影展

今天走盡力看爆路線,但晚上實在太累以至於最終跳過了觀影人氣最高的「揹獵物的女人」...流水速記一下。

 

北極之聲

作品相當直白,就是走訪迄今還較固定在極圈內(Ямало-Ненецки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中文譯為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算是歸屬俄羅斯境內)維持聚落生活的帳篷,盡可能蒐集原住民的歌聲與故事,也稍微碰觸到民族認同、文化教育等問題。

有趣發現:極圈裡的人現在也被TikTok文化佔領...閱聽和內容創作者都有,整個讓原住民展演的品質大躍升,那個團服和樂器,可都是簇新華麗麗~的呢。

整體評價:因為很多原住民語言沒翻譯出來,極圈原住民的歌聲其實沒太多音調變化,旋律平平的...因為我還記得2021年民族誌影展時特邀的Inuit導演Zacharias Kunuk的作品超有趣,所以相較之下覺得這部作品太強調土著語言保存的立場,卻又沒有深入歷史脈絡與變遷去討論文化與政治糾纏的問題,發展有點受限。但這句話非常美:音樂非常重要,因為那就是寫給下一代的信。

樹葉窸窣呢喃:賽隆之歌

內容題材相當難得的作品,談的是導演自身帝汶家族與當地糖棕種植的歷史。幾世紀的種植讓糖棕已經成為維持當地人生計和施行儀式的一部分,由於棕櫚產業的盛行,帝汶的人民經歷過日本殖民、共產黨內戰和印尼政治動盪的種種剝削,遺下許多悲劇故事。另一方面,今天的知識分子都是透過上一代累積的糖棕財富才能到外地讀大學、受改革思想。

有趣發現:COVID期間因為消毒劑匱乏且市價飆漲,當地人民成功將原本35-45%的棕櫚酒濃縮到70%,可以當消毒酒精使用。

整體評價:從祖父割糖棕花意外摔死、祖母有所感應而在臨終前完成告別,談到糖棕文化、產業經濟,再到當地歷史糾葛的悲劇性,是一個說得很精緻的故事。

印尼移工疫情中的數位社群

在馬來西亞擔任家事看護的印尼移工透過網路社團在疫情期間發揮互助功能,包括支援物資、學習英語和美食影像分享,是當代很重要的一個現象。

點燃新世代:古巴網紅

相較於前一部的堅強樂觀正能量,古巴網紅Dina Stars的故事給我的感覺是...annoying。古巴公共WIFI剛開放,年輕人趕上網紅熱潮當起KOL,不僅跟我們一樣做商品業配、打卡享樂生活炫耀,當然還有以親身經歷議論社會政治的篇章,然後,那是古巴,Dina就在鏡頭前被帶走了...好一陣子。最後,Dina被放回來了,強調她除了被盤問外一切安好,但她從此以後就是「做自己」,沒有要幫任何人發聲。

備忘錄

記錄2022年中國上海因為清零封城下所發生的事件,包括社區強制封閉和檢測所造成的不滿,還有受封城影響的商家上街「維權」訴求減免租金的運動。就像標題說的,這個影片已經沒辦法評價,留下這份內容copy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希望不容易被洗刷遺忘。

離散藍調:希臘

今天第二部走音樂路線的影片,Rembetika那個希臘的Bouzouki琴聲實在情緒飽滿,一下子就能讓這個誕生自流亡族群和底層街頭的音樂勾起每個人心中的藍調,即使不懂歌詞。導演作為出生於墨爾本的希臘移民,隨著對家族和Rembetika溯源的動機到土耳其、希臘、埃及和墨爾本等地追尋歷史遺下的點滴,敘事偏意識流,因為今天看的片有點多,就覺得若能精簡一點會比較好...

新幾內亞田野錄音

這是今天的大魔王...這部片的內容價值和創意很好,是有關1961年美國哈佛探險隊前往荷屬巴布亞進行實驗性人類學田野計畫的錄音重現設計,但這部片不太適合影院放映...我的意識在部落儀式錄音的那一趴之後就喪失了...整路恍惚昏迷到影片結束前一刻才驚醒。囧。

反叛之物

接在Rembetika之後又一部從自身疑問出發探討國家大歷史的片,但因為導演是人類學家,從哥斯大黎加的神祕石球遺跡看家族與國族認同,所以私心覺得稍微有趣一點。看著不知道為何在那、怎麼運到那個石球,很容易就想到Yap的石錢和Pohnpei的Nan Madol,不過也因為這樣有點質疑導演把這些考古遺跡和現生原住民連結本質化的問題。儘管如此,對導演來說最切身的或許仍聚焦在調解自己因父母離婚而喪失的天倫情遺憾,但我想問但又不敢問的是,所以跟媽媽的關係...沒問題嗎。

40步的距離

還好我在外出休息覓食之後有堅持回來看,成為今天最喜歡的一部!如果諾貝爾和平獎能鼓勵到當事人,真希望能頒給這兩位校長,特別是在今天又看到以色列再次進入戰爭狀態的新聞。

40步,是以色列南特拉維夫夏皮拉社區內,一所猶太教小學和一所社區型「世俗」小學,兩棟校舍間的距離。對猶太社群而言,同意讓非猶太教徒共用一個校區,是信仰中包容寄居者的那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宗教小學校長的底線是,這些外來移民終究是會稀釋猶太文化的「滲透者」,萬一非猶太裔的人持續與猶太人通婚,最終就會讓猶太文化發生同化滅絕危機!再加上市議員為了猶太移民的花式抵制話術,外加言語恐嚇,這使得宗教和世俗兩位校長除了在教育面向上,還要按捺家長、老師、有異議的外界。而在片中,這兩位校長分別從家庭、教育、宗教等面向反思族群和國家,並始終在第一線接球、嘗試化解和各種協商,超偉大...

#看到本片也想起那天與Adi聊天談到的臺灣備戰

#Adi說臺灣這只叫conflict而非war,以色列那個才真的是war

#感謝民族誌影片快速帶我們掃描全球重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民族誌影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gemonic 的頭像
    hegemonic

    跨越‧關鍵的痕跡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