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弄‧演憶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個月和許多久未見的老朋友約上了,同時也因為重回學校和工作轉換拓展許多新連結,視角的轉換帶來的新知識讓我覺得既感到自己的諸多不足,又為了能有機會在此刻聽到而倍感開心,謝謝你們~

 

每兩年必看的民族誌影展這回落在十月初最忙碌之際,幾番取捨後只能優先選看來自大洋洲的作品(好在還有趕上久聞的Island Soldier)。雖然離開密克羅尼西亞又過了幾年,當鏡頭一開始就拍到那單線的跑道、在機場邊圍籬外等待的、準備為歸人掛上花冠的家屬們,還有那和諧飽滿的教會聖歌,熱帶到處漾著綠意的陽光和椰子油的氣味瞬間彷彿就在電影院歸位了。氣候暖化、島民從軍、認同復振這些議題不新,但能夠和同樣、應該說比我更了解太平洋政治的Jess從片中故事細節一路聊到影外的田野(我們同樣最喜歡Mereta),認真討論這些內容可以怎麼用Maribor互動的方式豐富它,並搶先聽到新的太平洋流音計畫,超棒。

 

從年初就聽聞非常隆重厲害的文化科技論壇,最後只趕得上VR(感謝兆毅!),加上近期工作中有機會與科藝、資料等專業有許多豐富的跨界討論,覺得在很多大家都備感模糊或覺得卡卡之處,反而是刺激我們應該要有新的整合想像—雖然這真的好難啊,問了一堆還是沒頭緒,但很高興現在有一群夥伴一起想,彼此的智識能在各種層次上支援的感覺好可靠。這點在課業方面也相應,例如道瑾學姐超專業的引介,認為我們應該要懂得順勢加入咖啡品牌潮,拓展餐飲服務的質感,更是讓我深深反省:自我設限是大忌,不過要踏出去還有很多不通的地方等著想辦法鋪路,要靠更多的朋友⋯是為一記。

IMG_0513.JPG

IMG_0519.JPG

照片是上週搶到空檔快閃了一圈的台三線茶特展。一舉起茶杯(其實更像威士忌杯⋯),淺池底就綻出了一朵茶葉花。進入下一個展場,信步移轉在像傘、又像蓮蓬頭(或者更像髮廊裡的溫烘⋯😆)的下方,是一首山歌或一段故事,背景有在地的淅瀝瀝雨聲,很喜歡。平日沒什麼觀眾,同事說從外頭乍看黑摸摸的也不太敢貿然踏入⋯我記憶裡的茶園在山坡上,亮晃晃或是霧茫茫,從未有過這麼奇豔的色調。這特殊設計帶來的效果搭配上穿著鄭惠中布衣到處遊走的工作人員,讓一切在正中午顯得格外奇幻,我想是超吸引網紅的吧。🤣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庄朋友相揪烤肉,又一年!

 

剛回臺灣時,因巧合落腳在之前從沒到過的南萬華,臺語叫加蚋仔的角角,也才第一次學習到即使是都市中人,在地理及心理的日常層次仍然可以與自然流動的河這麼貼近的這種經驗。轉個街口,古木、平房、老厝,尚可見到井的形狀與隱約的淅瀝水聲;給這附近華廈居民格外的方便,是緊鄰著的河堤休閒空間和水門停車位。雖然被歸在萬華區,但這是一片與艋舺不同的社區風情。一般白領打卡後的華燈時分這裡卻顯得幽深僻靜,然而在多數人熟睡的夜半清晨,可正是這座臺北最大果菜市場為了北臺灣芸芸眾生的肚腹打拼催到底的時刻~

 

這群可愛可敬的加蚋仔朋友們,是多半從小就在這裡走闖跑跳,並慧眼地在近年陸續消失與新開張的店家景色間,及早覺察這地方正加速捲入都市更新的年輕一代。感謝他們也包容我這款新住民的加入,更讓我學習到不同於鄉村和部落,就在這已經如此與商業化交融,又因為人口密度很高而不得不各自區劃出距離的住宅區裡,還可以用藝術的、文化的創意輕巧地拓展人的連結。無論是在現已拆除的天橋上辦攝影展、在大廟埕前放紀錄片、帶著更多在地或外地的大人小孩來聽老故事、來鑽小巷弄、來逛藝術家為店舖專門設計的喵喵,或像今夜這樣就在街邊暢快的馬拉松聚會,我們努力讓這被現代性逼很緊的城市空間,釋出多一點情感認同的互動。這麼些年我們已經體認到,臺北地景的快速變遷多半不可逆也再無可追,但透過夥伴們共同實踐,這些銘刻在身體和記憶所達成的可能,我們不會忘 🙂 謝謝六庄夥伴們❤️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憶每個人都有,但好好述說往事誠屬不易,若要用筆流暢寫下,則更難。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年的時候,最有趣也最麻煩的就是「清點」諸多貴人,將過程中的協助和感觸化為充滿誠意的文字,一一寄發感謝函。這次更感覺到壓力,因為還得加上要深吸口氣的英文,給遠在Pohnpei的新朋友。(而且大多數還是長輩,包括一位德高望重且自視甚高的神父。)更感覺到人情債既可輕如鵝毛,在絕對必要時又重如泰山的道理啊(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Politics of Native Hawaiians and Diaspora Chinese
悲情復國的夏威夷原住民與飄洋過海的華裔
吳燕和教授
Professor David Y. H. Wu
記錄:蔡馨儀
 
人類學研究講究田野工作。雖然我沒有在夏威夷進行主題研究式的田野,但根據我久居夏威夷二十多年的經驗,實際參與著當地的政治文化,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獨立運動的高峰,讓我把有關華人的田野經驗拿來進行比較、思考,成為今天演講的題目。今早我一如往常,在住宿的尊賢會館樓下晨走運動時,發現牆面上居然還留有「光復大陸」的幾個字樣,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奇。這種政治訴求的「光復」,其實就等同於夏威夷獨立運動的概念和精神──而他們正努力運用文化組織成各式團體,爭取應有的政治權力。我在這裡不使用「原住民」,就是英文的aborigine,因為在夏威夷談的是native Hawaiian,以「土人」稱之意思比較貼近。另外,演講前播放的音樂是典型的夏威夷風,旋律非常輕柔和緩,似乎讓人感覺很放鬆,但若我們詳察歌詞的含意,就會發現歌曲其實充滿著悲憤與無奈的控訴,希望能透過沉重的悲痛打動聽者內心深處的認同。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atric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跳出來的中國少數民族
吳燕和教授
Professor David Y. H. Wu
記錄:蔡馨儀
 
今天我把中文題目訂為:「跳出來的中國少數民族」。為什麼說「跳出來」?其中包含兩層意義:一個就是直觀,是「跳舞」的意思;另一方面,就像是北京話會用「蹦」這個動詞形容「突然發生」,中國少數民族究竟為何選用戲劇化的舞蹈表演作為論述,並且可以繼續延伸這個問題,他們(或者應該直接說「她們」,在這些舞群中幾乎清一色是婀娜多姿的妙齡少女)又怎麼展現出來?從我過去包括新幾內亞、臺灣、大陸等地的田野工作,還有暫居日本與韓國的經驗,都可以發現許多事件(event)和大眾文化的傳播與形塑相關,並且與體育活動加以連結,最明顯的例子包括跨國企業的經費贊助。所以第一部份我想先以自身的小故事當開場白,談談這些東亞社會、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國家民族認同;接下來的第二部份才深入理論,分析中華民族與中國少數民族的表述、想像與運用舞蹈表演再現的意義;第三部份是本次演講的主體,我認為所謂「中華民族」絕非客觀科學的分類,沒有一定的本質,主要還是在於透過歷史、後現代、時間和空間的多重聲音下交織而成的產物;也因為如此,在最後一個部份,我想與在座的各位交換意見──這個產物再現(representation)的主體究竟是人群,還是國家?
 
早在1988年首爾主辦的奧運會後,有一個由文化學術委員會主持的研討會邀請我參加,當時已有很多社會科學界的人士討論體育、文化和民族主義的關係;1986年上海獲得亞運主辦權,引起大陸方面的重視和積極籌備,其時我恰在中國進行幼兒教育調查,因此也注意到官方如何運用體育建立認同形象。1992年我在日本的京都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又再度遇上一個關於運動方面有趣的爭論話題:有一位具有夏威夷原住民(其後我將以土人代稱)血統的相撲選手,正在等待相撲委員會的核可,是否能獲准拔升最高榮譽的資格;這個問題一直持續討論到我返回夏威夷東西研究中心後,還有記者跑來採訪,希望我根據客座日本時社會觀察的經驗進行分析,推測日本相撲界到底會不會頒給外國人(而且還是原住民)這項殊榮?相撲做為國家特殊的競技運動,與日本的文化傳統關係密切,所以已經不是技術問題的考量,而牽涉到「文化」概念。也因此,這些經驗啟發了我從1980年代中共開放以來,主持數個中美合作計畫進行調查的同時也注意著當地的舞蹈,並且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以「民族舞蹈與國家認同」為題,進行人類學研究。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 Direction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Drink
新瓶裝新酒
吳燕和教授
Professor David Y. H. Wu
記錄:蔡馨儀
 
文化與飲食的研究近年來無論在學術界或一般大眾皆十分熱門。根據我在美國教學的經驗,若有開課,總是吸引本科、外系學生相偕旁聽,每每教室爆滿。而以研究文化為重點的人類學發展逾百年以來,與飲食的議題可說關係密切,著作也相當豐富:1985年有人類學家Sidney Mintz作Sweetness and Power一書,從糖的角度切入,理解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和運作;在更早之前,美國人類學之父Franz Boas就已經關注到飲食習慣和族群的重要性,其後的Marvin Harris論人類飲食與文化演進、以及Mary Douglas論飲食禁忌和文化範疇等等,我們都可以發現人類學研究的取徑和變遷。
 
那麼,為什麼把本次的演講題目命為「新瓶裝新酒」?我以2007年的American Anthropologist期刊為例,封面上擺滿的瓶瓶罐罐可能盛裝著什麼?原住民部落常見或中式料理烹調用的米酒?醋?還是近年來標榜「健康」的橄欖油?飲食人類學,或者我們可以用比較詼諧的方式強調實踐層面的「煮飯人類學」,其實都與現代性(modernity)、消費主義(consumerism)和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等理論相關,而當代趨勢的變化,更可以觸發研究者產生新的論述和觀點。例如,正式將食物當做跨國貿易(transnational transactions)中重要的日常消費品,並關注全球化的過程及其交換網絡。在這個層次,Sidney Mintz透過糖的例子開創先鋒,尚有Jack Goody深入討論Cuisine料理的「創新」,以及James Watson針對五個東亞社會裡的麥當勞,而由我負責撰寫臺北作為其中一章,進行的田野調查與分析。以下我將繼續結合飲食議題與全球化理論的發展,並用幾個透過大眾傳媒廣為散佈的現象進行討論。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調查、標本採集與攝影

胡家瑜
「文化調查、標本採集與攝影──19世紀中葉起的臺灣調查採集動力與歷史脈絡」,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台灣史十一講》,2006,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52-169。
 
Summarized by hegemonic
 
臺灣開始有「具體圖像」的對外呈現與接觸和殖民的歷史息息相關,最早可以追溯自十七世紀的荷蘭與西班牙;航海帝國基於對蕞爾小島的「他者」印象,往往將相對於自身種族優越的野蠻落後投射在繪畫中。十八世紀納入清朝版圖後,雖然留下更多滿漢官員和文人的地方采風志和「番俗圖」等,但仍缺乏足夠的細節以完整勾勒出當時的物質生活和社會面貌。而且因作者身為外來者身份,抱持著記錄奇風異俗的精神,所以圖像中也交錯了探險的浪漫幻想和現實政治考量,例如清代圖錄中描繪的臺灣原住民服裝反而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樣式比較相近。這種現象直到十九世紀人類學逐漸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後才告轉變──人類學針對當地社會進行文化調查的研究方法,強調物質文化標本的採集作為分析的第一手資料,再結合同一時期逐漸精進的攝影技術,為臺灣的歷史提供了不同於文字的、實質的、可以觀看和感受的圖像脈絡。經由調查、收藏和攝影三要素交纏的發展敘述,不僅可以呈現人類學的貫時限(diachronic)關懷與歷史學的交集,更突顯人類學獨特的知識論與方法論可以為理解文化調查背後的複雜推動力和歷史過程作出貢獻。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和媽媽漫無邊際地抬槓,不知何處突然來了感嘆一句:「無論老人家或是小孩兒都需要挪出很多時間陪伴。」我記得自己只是輕描淡寫地頂回一句:「沒錯啊,因為現在每個人自己想做的事情太多了。」
 
仔細想想,還不都是因為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只有跟自己相處、對自己有利的時間才是『我的』;如果和別人在一起,沒辦法隨心所欲地轉看自己喜歡的電視頻道,不能毫無顧忌來個美容午覺,想要讀書構思文章集中心神的事兒全體不行──換句話說,就是愛人永遠不會等於愛己,所以我的時間沒有別人,而別人的時間幾乎不可能使我有收穫。
 
最近和指導老師往復迴旋、不厭其煩(我不煩、只是想抓狂)地仔細精算論文完工的畢業時程,根據前人(慘烈的)經驗,從「田野預調」到「正式田野」到「田野資料整理」是最「花時間」的必修項目。咦難道這裡有「耗費」的意思......?沒錯,請注意評估用詞的精準度,為什麼田野還不夠變成「我的」學習?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troduction: Headhunting as Practice and as Trope
 
Hoskins, Janet
Introduction: Headhunting as Practice and as Trope, In: Hoskins, Janet (ed.), Headhunting and the Social Imagination in Southeast Asi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49.1996.
 
Summarized by hegemonic
 
「獵首」即使到已經禁絕多年以後的現在,仍舊風言風語地在歐洲和東南亞社會中謠傳著不同版本的故事和想像。另一方面,十九世紀的旅人、傳教士、官員和探險家等所留下關於此「蠻荒社會風俗」的紀錄,也再三被廣泛閱讀和討論,構成人類學研究的素材。這些文本搭配官方所載歷史文獻,與進行田野工作蒐集而來的當地語彙、口述故事等語料提供人類學者分別自不同的角度與關懷切入,持續針對現有的詮釋作翻案,但卻始終沒有全面性地針對「獵首」本身進行比較研究。因此,作者希望從定義「獵首」為一有組織、有條理的「暴力」形式出發,討論其所蘊含巨大的象徵性。再者,從上述文本可以了解到獵首不僅具備一連串規範化的儀式內容,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社會中的獵首意涵,不應被單純簡化為演化階序中關於「原始戰爭」的其一面向,再化約為物質論對「競爭生計資源」的策略解釋模型,而應該將獵首放入地方脈絡,觀照政治經濟學和民族史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獵首作為一種文化實踐的特殊歷史性。以下條列七個議題式的討論,便於比較與呈顯各社會的獵首樣貌。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外拾得的研討會論文〈反記憶政治論:一個關於重建臺日關係的歷史學主義觀點〉(本來想「臺灣和日本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因為實在跟東洋很不熟,連報名都忘記)與最近思考的問題連上線,在此簡記: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終,

還是把孤獨走成了

一個虛胖的樣子。
 

膨脹得虛,所以

甜蜜的針扎下去就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妙語如珠的古典社會學理論,雖然和原本念茲在茲的講述討論氣氛不同,但仔細拾掇老師在嘻笑怒嚇(罵雖然沒罵,威嚇倒是不少)與詳盡講義間(大學四年以來,這真的是我頭一遭看到這麼完整又親切的「閱讀提醒」,內心更感佩服又敬畏)的言外之音,卻頗覺興味與自惕。在此速記:
 
為什麼那些基督教士和修女可以那樣毫無畏懼與疑慮地前往他鄉服務?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