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密克羅尼西亞一段時間了,讓我最無法忘記的畫面之一,就是在Pohnpei機場入關大廳入口最醒目的牆面上,整排來自FSM的烈士紀念照-如此年輕的菁英在戰場中為美國犧牲,有的被掛上了家人團聚相迎時必備的花環,而且無論時間過了多久,這些照片總是重新被輸出,鮮豔簇新。

 

Island Soldier描寫了喪親之痛,也提到了小島平均收入與成為美國大兵所能獲得的倍數差距,彷彿為了經濟條件去當兵是那樣理所當然,但另外有個畫面也常駐我心頭-每逢月底,Money Gram和近年來竄起的Western Union窗口在上班時間前就或坐或排了超長的隊伍,就連路過的在地人都忍不住閒說兩句:你看那些等著"mainland"寄錢來的...然後接下來兩三天我知道別去擠中型以上的超市,貨架總在忙碌的補貨,甚至還快不過被清空的速度。

 

在熱帶資源如此豐沛賜予食物的島嶼,自請接受嚴格訓練、再前往沙漠乾荒之地為他國作戰的密克羅尼西亞士兵,是因為從內心感到身在小島有著對不確定未來的匱乏,更重要的是對知識以及更寬廣世界的渴求,用世俗長輩的眼光來看,他們是「會想」的一群,是島嶼的菁英。而從軍成為看似優勢,實則限縮的出路選擇,與吉里巴斯總統Anote到處奔走要求國際對海平面上升有更具體的作為,在片中成為口頭禪反覆的、與政治情勢卻又往往相反的"the reality is that...",都透過影像紀錄了他們努力取得發聲位置的刻印。在國際中往往被邊緣的臺灣人包括我,相信也會在看到這樣的矛盾與心痛中,又多一層深有相應的情緒...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gemonic 的頭像
    hegemonic

    跨越‧關鍵的痕跡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