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北美館的年度大展本身的解說已算是準備周到,但主要仍是針對個別作品的解說。感謝錢老師的特別帶路,讓我們對托馬斯 · 德曼教授(Thomas Demand)本人的創作生涯回顧和策展結構更清晰,收穫超豐富的啦~
畫面與歷史建構的視覺探索?
從藝術創作起家的德曼風格很獨樹一格:
- 以市售紙材先建構模型,題材取自各種影像,不限來源
- 使用非數位相機拍攝140-150張底片,合成畫面後完成攝影作品,模型原件不保留
- 拍攝時,根據攝影角度來調整模型的線條與透視,不做數位後製
德曼以紙模型攝影為核心來重現影像中的特定場景,讓觀者在觀看的瞬間,召喚記憶、新聞、歷史與伴隨的印象、情緒和觀點。雖然畫面中沒有人,看似靜態,卻透過物質和色彩的呈現,啟動我們的想像力去填充有關事件的行為、時序與氛圍,同時還隱藏了挑戰我們透過影像「認識真實」,對媒介與訊息傳遞的多重質問-介於現實與虛構之間的影像,讓觀者既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卻又難以言說這些場景的存在是出於我們自身的經歷,或來自類似經驗的「感同身受」-這是一場層次相當複雜的展覽和提問。
歷史記憶如何被召喚?
展覽從德曼創作的起點展開,包括跳水台、機艙門開啟的空橋階梯與疊高高的膠捲檔案山等,這些作品沒有人物,未標註明確時地,頂多從建築結構樣式感受到「有點年代」,卻能立即召喚出德國人有關納粹和戰爭的記憶。
一方面,那些印象來自戰時媒體報導所擷選、散播特定意識形態的「經典畫面」-作為一種國家和政治的見證,它同時也作為再現與歷史紀錄的一種存在。另一方面,現如今印在德國學生的課本裡作為歷史教材,照片又轉成對極權與暴力的批判。在不同的時間點,從向外宣傳到對內反省的觀點變遷,與影像的認識和詮釋同步在演化。

德國電視節目「你是誰」益智解謎。
氛圍如何透過空間渲染?
接著進入四周牆面全覆蓋著類似蒂芬妮藍青色置物櫃壁紙的展區,雖然空間挑高且寬敞,但排列密集的櫃體圖樣卻足以讓人產生壓迫、禁閉或悲憫等視覺感受。
連結此區的,還包括一個外觀有如貨櫃,走進才知是個模擬小旅館套房的空間-原來是描繪史諾登因洩密案避走莫斯科時的「自囚」之處。還有一幅看似普通攝影棚的作品,也是影射納粹利用為猶太人拍攝肖像的機會,讓被害者過曝於高劑量放射線的刑場。在此,這些場景並未直接重現歷史,而是與創作者有共通背景的觀者,透過這個「間接敘事」解碼事件,看穿畫面之外的陰謀和設計,從而關注到其中的現實意涵並推測創作者的意圖,這是對觀者如何理解的另一種叩問。
置物櫃牆面,包括右側一幅在中國被禁止展出的作品。
消逝的日常之物?
前述的「再現」作品大多以無框、水晶表方式處理。2008年起,德曼使用另一種在平面廣告設計界在1970年代相當普遍,但如今已經絕跡的dye transfer轉印技術來創作。創作內容則是一系列日常中會看到的物,包括紙屑、菸蒂,跟過往討論歷史重構、經常選用報章雜誌的照片取向不同,而更貼近描繪生活中的元素,及人們行動後的遺跡/殘跡,將看似尋常的物轉化為藝術。
這一區的作品從小型的物逐漸發展成大尺度的擬真,展現了德曼更廣泛的企圖。進入下一個展間,同樣由紙再現了管風琴的金屬光澤質感,綠意盎然的森林環境,雷射切割層層疊疊的鐘乳石洞,還有馬諦斯的創作靈感之源-剪紙工作室。自然交雜的光線和林間水氣,讓遠觀的畫面乍看下宛如實景,卻又是一連串人為精細操弄下的錯覺,讚嘆之餘也再次拾起那個經典提問:真實與藝術的邊界為何?

小提琴琴身製作工作室

馬諦斯的剪紙工作室。注意到背景的「綠幕」其實也不是布幕,而是直徑大小不一的紙筒捲並置所得。
這幅作品的實體模型現存於義大利Prada基金會。
標題:森中空地
這個提問再延伸到最後一個展區:德曼造訪建築事務所、時尚設計學院和勞力士研發總部,觀看人們如何將腦中抽象的概念利用紙打版、蓋出模型,進一步建構出對想像之物的形體?紙、攝影都是平面,人類如何轉成立體的認識?
這個涉及大腦科學與身體實作的探究,其實也貫串在德曼策展的思維中:原來他在William Kentridge展覽期間就先親自跑臺北一趟,來場勘!但因為Kintridge展場的隔間「機關」不少,他自覺對空間的掌握度還不夠,又與長年合作的策展人Douglas Fogle深度討論了動線通透和流動性,甚至在考察的同時已經直接速寫展場的結構-德曼的空間抽象思維實在超強!
錢老師轉述德曼的創作理念:比起需要很多詮釋才能理解和特定道具才能完成的藝術,德曼選擇利用紙張和攝影這樣入手門檻低的素材來創作,卻又打造出原比例、高還原度的模型,這既是挑戰視覺,更是一種對真實元素性加以解構的實驗。這是影像與歷史的對話,也是真實與建構的辯證,並且在抽象層次討論權力與記憶的鬥爭問題,真的很有意思。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