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高興Fox願意接受邀請來這場小聚點火(無誤)他開頭的第一個分享,就是他在iCook愛料理網站上線第一天的工作:
搜尋+複製+貼上無名小站的使用者條款。
(感謝跟我們一起從會前會就全本rehearsal的李佩昌律師,超帥。他第一個問Fox的是:你看起來...滿年輕,竟然有經歷過無名年代?)

 

這個故事的啟示不是條款抄別人的就好(喂)而是Fox以身為業者的角度來看,所謂智財權的保護規範都是公版的,而且是某種後見之明所匯集而成的,不太可能走在業者親身實踐的前頭,不過一旦形諸文字,也代表就有一定程度的穩固性。

接下來他談的就是自己的各種踹/try:打從ChatGPT問世以來,他就從文字、圖片、影像、音樂等各種工具都去玩玩看。例如他每天練習用指令生一幅圖,持續到現在已經500天-他覺得這個從構思要給什麼指令,從搜尋單字、組成句子到評估自己的指令與實際生成的圖像間精準度的距離,再到學習如何優化,即prompt engineering,就是他認為可見的AI未來,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
 
他慷慨地分享目前嘗試過的功能,大概可歸入下列五類:
1. 自動化編譯(GPT / Claude):提示詞優化、編譯、理解 AI 邊界 
2. 自動化辨識(Google Vision):名片、單據等視覺化整理
3. 流程自動化(Zaiper / Make):將上述功能連結起來自動發文
4. 音樂產出(Suno.ai):產生歌曲,上傳到街聲、YT 以及其他平台
5. 短影音剪輯流程(剪映 + 其它 AI 工具組合)
 
接著他再稍微轉換一下視角,將出版業者和他的媒體從業經驗類比,目前關鍵的變現目標,就是要讓內容推送/行銷給「正確」的TA。這裡所謂的正確,除了有需要的,還會包括儘管那些TA可能沒有透露出明確的需求,或甚至對此還不了解,但當接收到訊息時,就能理解並願意付費的人。
 
所以他正在做的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嘗試,就是他把蒐集到有趣的國外內容,用AI機翻成中文、不再經人工潤飾就直接推到包括FB等各種數位平台上,觀察讀者的各種反應與回饋。無論是領域專家或譯者或一般讀者跳出來批評或debug,引起關注和來回討論的地方,就可能是這個主題的粉絲聚集地,換言之,一個潛在的內容市場。
 
他將代理版權-編譯-出版這樣的過程比擬為「搬磚」,這個利用資訊和時間差的貿易原理很容易懂,所以如何獲利也不難猜-搬對磚、愈有效率,就愈有機會。但他提醒AI已經打破了很多專業壁壘,例如翻譯。如果是偏資訊而非文學內容的翻譯,有一些知識門檻的讀者可以接受譯文的不夠精確,因為他們有能力自行轉換成正確的理解,同時,他們希望能愈快獲得資訊愈好。如此一來,AI機翻的速度優勢就壓倒性的稱霸。於是未來大型出版商(例如亞x遜)或許就能直接在平台推出百種語言版本,不用再透過代理授權⋯也許有人提到,AI目前提供的語言模型若要達到堪用的譯本代價昂貴?Fox在這點樂觀預言,大型語言模型的快速進化,可能讓成本一夕下降。
 
(然後隔天就看到OpenAI即將免費開放ChatGPT 4o的新聞)
 
不屬於優勢語種的我們應該如何應對?Fox提出幾種策略性可能:
第一,觀察趨勢,尋找典範轉移中的紅利可能:人們的閱讀習慣可能愈來愈碎片化,而愈來愈不耐讀「一本」書。人們愈來愈擅長的是透過一個需要的主題,廣泛地蒐集各種類型的資料,不限於文獻。另一方面,做書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過高,回本可能比現在還難。如何把內容規劃成容易消費、有黏著度的商品?
第二,工作者能力極大化:出版社要推書,編輯除了原來做書的專業,還要擴及承攬懂賣這部份的工作—勢必要在AI輔助下善用各種新工具,有效率地做出適合不同平台、目標不同的分眾小群、更多元的行銷內容。
第三,如何應用大型語言模型的演化,讓台灣的資料fine-tuning成為更好的內容:Fox提到,因為大家都把做好的內容上傳了YouTube,因此語言模型訓練庫就順理成章地找YT報價...如果我們希望有可以與OpenAI議價的能力,何處是突破的機會點?台灣內容的優勢在哪裡?這一點很需要大家共同來思索和發掘。
 
(圖片來源:文策院)
2024.5.13 出版xAI產業小聚筆記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gemonic 的頭像
    hegemonic

    跨越‧關鍵的痕跡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