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感謝朋友Joan快手相約,讓我在疫情期間不費力就搭上文青在塩田千春打卡的風潮耶,太幸運了!

近期美術展看得少,總覺得已許久不見風格這麼鮮明的藝術家了。在不同的空間裡,看到絲線的編繞如此細緻又強烈,但光線透過結構篩落卻很柔和安寧,讓疊在地上的影子既矛盾又詩意。在動線上,肩臂和展品可以貼到伸手便能撫觸那樣極近的距離,讓人很容易稍稍想像藝術家視為肌膚、層層剝離而蛻出的定義。紅色最具標誌性,但黑色、白色同樣看得出結構一致、完成度高。在展場的其中一面高牆上詳列了藝術家的歷年實績,可謂多產,太厲害了。


另一個格外喜歡的點,在於絲線叢集構成密林,但觀眾在其中的流動卻毫不感到沉滯壓迫——這場行為藝術不像許多其他創作者那樣,微微帶著侵略性的、準備啟蒙朝聖者的宣告——儘管塩田千春的意念傳達是激進的,例如死亡和求生、例如民主,不過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創作者即臨現場,為觀眾的共同參演搭建好的一個邀請,誠摯、探詢、即便殘酷但毋須苛責。對藝術家生平讀得不多,不知道是這樣的創作風格在先,才引動更多邀請創作者加入舞臺設計的機會,抑或是劇場經驗造就了藝術家純熟的感官構築思索,總之在觀覽過程中除了視覺,聽覺、觸覺也被照顧到了,隨手舉起手機視窗,取景都不失敗,是另一厲害。

 

藝術家在柏林的新與舊間找到與自己對話的空間,那種在孑然孤獨中感受自身力量之脆弱與飽滿的日常,與我在異地讀書的感受好有共鳴,是我特別喜歡此展的第三個原因。在疫情隔離期間,更常讓我想到在匹城斗室裡第一次「聽到」的下雪——那種愈是想要捕捉透明真實的情境,與當時渴求理論知識的想望交纏,是極度苦澀中,夾雜一絲絲光亮的專屬經驗。是隨時想到,就會深深陷落的記憶。藝術家捕捉到顫動的那刻,敏銳犀利。

北美館-塩田千春

北美館-塩田千春

北美館-塩田千春

arrow
arrow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