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日的連兩堂課教授們都不約而同地以「述而不作」造句──談論到迄今中文的學術作品仍不算豐盛,而質的方面則不如西方來得有開創性,可能是由於這項看來是過度自謙的習慣養成。他們在論述時的用法雖截然相反,但作為警語的寓意相同;應該可以說是新學期新希望之一吧。
 
(以下轉貼自http://0rz.tw/c235W )
 
【 原文 】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2),竊比(3)於我老彭(4)。」(《論語‧述而第七》)
 
【 註釋 】
 
(1) 述而不作:述,闡述。作,創作。
(2) 信而好古:喜歡古人且相信古人的言論事跡。
(3) 竊比:私自比擬。竊,私自,私下。
(4) 老彭:人名,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臣,見於《大戴禮》。但學術界另有說法是指老子和彭祖兩個人。
 
但直到今晚的演講又讓幾天來盤旋在心頭的這句話有了重新詮釋:張大春談到水滸108的劇本創作,強調在情節編排過程中他一直在嘗試塑造各個角色的另種性格與背景;所以他刻意單從施耐庵的文本出發,不看說書、京劇中的梁山好漢,也盡量不被流傳已久的說法干擾,希望能夠從現代人的觀念(雖然這樣講挺籠統)和劇場可以發揮的效果來重新理解水滸傳。張大春說,這樣的浸淫是「透過創作獲得真正的學習」。
 
所以我想,新計畫除了要剔除述而不作的懶惰(總是為了寫篇以為能夠「一鳴驚人」的文章而在腦中想像太久卻不動筆)之外,可能還要先改正自己接收知識向來「習焉不察」的毛病,這樣才能意識到刻板印象形塑觀點的影響之巨,然後再慢慢培養別出心裁的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gemonic 的頭像
    hegemonic

    跨越‧關鍵的痕跡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