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勒翰,派崔克與安琪系列2,《再見寶貝,再見》心得

愛,是什麼模樣?

        對兒童的強烈保護意識,是美國文化的一大特點。從我所聽聞過的,親戚小孩因為過瘦的體質,而被學校老師通報社會局突擊家裡調查父母是否有虐童嫌疑,到我在美國留學時,半夜被手機強制送來的Amber Alert兒童失蹤警告鈴聲嚇醒的經驗,都再三印證這個高舉兒童福祉的立場。可嘆,即使如此,美國社會中仍然存在著被不盡責的父母長期疏忽、失衡黯淡的孩子,例如勒翰筆下的小女孩愛曼達。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菜市長來讀書《第三餐盤》

        當初是因為農友推薦,加上菜市長直播才決定細讀這本書;略為整理之後發現可以討論的點倒是愈來愈多,趁著週末就寫成一篇簡單摘要吧。

 

作者Dan Barber是位土生土長的紐約人,成為廚師之後也在美國的天龍地──紐約及其近郊分別開設了餐廳和環境友善的農場,努力讓料理也能實踐「從田間直送餐桌」的概念。經過一段不算短的營運時間後,他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 當季「盛產」的蔬果可以多到爆,真的是「爆」,因為連一整間生意熱絡的餐廳都吃也吃不完。
  2. 相反的,一間沒有規模量產的農場卻無法滿足我們現在已經習慣的每餐必備肉食。以Blue Hills餐廳為例,為了菜單還必須向鄰近農場買羊,好能供應主餐所需的羊排。
  3. 說到底,所謂「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還是傾向由農田來配合我們的口腹之慾,而非我們真心順應大自然。

因此作者提出「第三餐盤」的概念,呼籲大家扭轉工業化農業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浪費。上一代(第一餐盤)的理想主餐是七盎司穀飼牛排+小份量青菜,這一代(第二餐盤)改為有意識選擇的草飼牛排+有機蔬菜;代表未來的第三餐盤則是把肉的比例縮小,而且把挑部位的牛排換成較次級的肉(甚至是內臟),透過加強全牛消費來減少對耗資源畜養動物的需求,再把當季各種蔬果的份量放到最大,讓人類回歸前現代雜食動物的飲食比例。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夜行人生》開始陷入丹尼斯˙勒翰營造氛圍的能力,而派崔克外表硬漢又信手捻來一整串的自嘲式幽默,內心卻有個受傷孩子陰影的細微情緒,還有他對安琪癡心相待、好容易讓讀者為之心折的波動,以及勒翰描繪人物的活靈活現,都讓我深深地愛上這個偵探系列。雖然在《戰前酒》後的《黑暗,帶我走》和《聖潔之罪》略顯老套,似乎有點像是作者為了鋪墊人物和增加集數,不得不先把典型推理小說的劇情先寫過一輪的主題,讓我去年也因故暫停了這個系列。今春因為馬修˙史卡德(或說勞倫斯˙卜洛克)的紐約Matthew Scudder(五),再度想起派崔克(或說丹尼斯˙勒翰)的波士頓,重記一下《戰前酒》開頭給我的震撼。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頭查了查部落格,啊,原來讀史卡德竟已是近十年前的事。不過翻了兩頁《烈酒一滴》,看到熟悉的唐諾先生隨著回憶奔流的感想式導讀,心安了一半。再一章,卜洛克營造的氛圍沒變,旋即讓這句臺詞重回記憶:「嗨,我是馬修,是個酒鬼。今晚我只聽不說。」史卡德回來了。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連續好幾週發生蔬果配合不上取菜日必須臨時緊急瘋狂聯絡、農友突然大熱銷看得到吃不到、大家都臨時沒煮快要揪不成團、硬出貨太多只好自己扛5斤回家、找不到人或是找不到貨等等的狀況,都會一陣,啊~真的有點煩~有點煩~有點煩(宗盛大哥音樂請下)的念頭。但是,又會在一個摩門特遇到這種,不斷說自己傻傻的、傻傻的老闆,例如今天的米大菇菇。

為了生態上的善循環堅持種著。蘇迪勒颱風造成的土石流沖垮原來預定的烏來生產地,老闆說好險,設備還沒進駐,趕緊轉移到平溪。扛著各種比山高的壓力到處問人,老闆說幸好,找到養菇前輩不吝分享各種祕訣。到處上課、查遍網路、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研發找出路,整間溫控室的菇菇每天都在長大,銷售一直被生產追著跑。然後我就真的好感動,好感動,有初心重新被充飽電的感覺,一直在想可以怎樣多推廣,多買一點,讓農友也能振奮一下(不過我們這種小家庭能團的量真的不大,幫忙實在只是杯水車薪)。

大家有機會遇上米大菇菇團,或在248市集遇到老闆時,一起幫他加油喔!

今天在往好食機路上的公園,看到花開了。希望這些好農業也總有春暖花開時。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