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閱‧隨摘(讀書心得)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
周婉窈著,臺北:聯經出版,2004[1997]。
 
這本小書因為由彩頁銅版紙構成,儘管頁數不多,帶在掃墓行程的高鐵上當隨讀確實略顯沉重;不過列車旅行向來有個特點,翻閱數頁之後就不免抬頭,又開始眺望車窗外的遠景,陷入長長的沉默(雖然腦中可能思緒翻騰,或已經因為某個關於倏忽即逝的記憶開始天馬行空了起來)。所以,書中努力保持簡明淺顯的語調,恰好填滿了遠觀時情緒的空檔,可以逐段推敲作者的言外之意。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了的史卡德不喝酒,很快又沒了偵探執照;不再是單身,卻也發現葬禮錯過了一個不久又會再來一個,從珍的癌症到安妮塔突發的心臟病到下一個是誰原來是吉姆‧法柏;記憶力和身材可以努力保持,但總無法掩蓋不再靈敏、不再「看起來就像警察」的防禦能力。這樣的馬修還是馬修嗎?我在等待《每個人都死了》從總圖轉來的時候,恰好看到傅月庵的〈跟他一起老〉;儘管他對小說人物「長生不老」的觀點我不大同意,儘管中文版常常換譯者的結果就是語氣常有不連續感,不過甜蜜女郎和老熊還有一個黑人當沖客(day trader)的神奇組合,總是為淒涼殘酷的世界添加一分暖意。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命,某程度上我真的挺佩服在每集史卡德出場之前來個導讀的作者唐諾先生(雖然大半時候這個代序的心得感想實在有夠迂迴);因為這個半是漂浪於紐約都會的前警察,常常連他都不知其所以然地接下「不知道該怎麼拒絕」的案子,流轉在有八百萬種死法的街頭,為追尋一絲線索而驕傲、而執迷瘋狂。因為圖書借閱沒辦法預期的順序,也因為中文版出書居然沒有按照創作年份(真是奇也怪哉),當我盡可能重新編排、追憶加上筆記各集之間連貫的人物情節、總算追到《八百萬種死法(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之後,其實已經對這位遊走邊緣、除了憐憫以外大多時候顯得鈍感又嘲弄的冷硬人物覺得有些欲振乏力。不過,當我再度利用春節連假的機會任意翻覽《刀鋒之先》時(《酒店關門之後》是晚近才拿到的),竟欣喜發現戒酒後的馬修身邊出現了幾位趣味人物,他們不再是酒吧旁若即若離的對話片段,與主角的互動不但很是充滿人性(當然啦,酒後的心聲OS本來就是馬修專長),而且,讓先前太過靈光一現的兇手緝捕過程變得與酒鬼偵探的生活作息更加相輔相成。
 
認真數起來可真不少,想必也是為了描繪他們而讓《八百萬種死法》之後的每本篇幅也有穩定成長之勢吧:葛洛根開放屋的米基‧巴魯,一個活似復活島石像的愛爾蘭裔酒鬼,最耍帥的是在徹夜飲酒說故事後穿著長白圍裙參加屠夫彌撒,千萬不能忽略的是圍裙上濺有幾滴暗沉的血漬;老是在「丟斯」閒逛的阿傑,機靈世故、而且馬上就立志成為偵探的他,愈到科技時代角色愈是吃重(畢竟,馬修的LKK哪可能短時間就袪除殆盡)。我最喜歡的是依蓮,這個從一開始就出現的風塵女郎逐漸跳出花瓶背景,是個投資房地產有成的生意人不說,藝術鑑賞能力也獨樹一幟,最有趣的是散發魅力的剎那,看著性感裝扮臉紅心跳之餘,又會為緊接著一聲「老熊」發笑,真的是太可愛了!雖然在《到墳場的車票(A Ticket to the Boneyard)》作者不免鋪了個老梗,好讓日後的逼婚有其邏輯,但身為還算忠實的讀者,對幸福當然是樂觀其成啦。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第一集《父之罪》開始,馬修就用偵探的身份實現一種冷酷的正義,例如陷害同性戀兒子殺人的牧師父親(父之罪)最後自殺了結,例如強迫涉嫌教唆殺人滅口的政客不能再繼續參與選舉(《謀殺與創造之時(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甚至在這些緊繃的情緒作用下還會出現過度防衛的反搶劫事件(反正,馬修說過,到手的錢就收是真理)。但從《黑暗之刺(A Stab in the Dark)》開始,這位偵探倒是發展出謀殺案外案之愛情故事:酒鬼珍的梅杜莎邂逅和甜心依蓮的聰慧體貼。
 
《黑暗之刺》說的是一位喪女之父追尋連環殺人案真兇的懇託。由於距離案發當年人事早已變遷,於是馬修只好咬緊剩下的線索窮追猛打,認識了這位不斷也在追尋自我與生命價值的酒鬼藝術家。珍經歷過家庭,嘗試過各種親密關係,一度沉溺在酒精的創作幻想中,然後他在那個純屬個人的銃樓遇到同樣漂流了很久的馬修,兩個人相互擁抱,取暖並且各自釋放寂寞。最戲劇化的轉折是,馬修間接地因為珍而開始戒酒,開始學習為自己的生活立下限制,立下重回軌道的清醒原則(雖然關鍵的還是再喝會死的健康因素啦)。當然,在酒店關門之後。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酒鬼偵探本來並不非常吸引我。總感覺因為那位被流彈波及的小女孩艾提塔‧里維拉,他任憑愧疚和難以平衡的自傲(就是那種「明明我是打擊罪惡的英雄,卻變成一場災難」的忿怒)氾濫在生活中,不僅浮沉在清醒和沉醉之間(伴隨破碎的記憶和短暫空白),而且刻意讓自我除了波本以外孑然一身(雖然這樣讓某些女性可以用魅力償還代價)。不過,憤世嫉俗中又帶著對社會充滿關懷的韻味,逐漸隨馬修‧史卡德踽踽獨行的腳步,和再三重複記憶與事件交錯的獨白(每一集都至少有一個段落提到那場槍戰,或者是在教堂點燭,或者是導致一飲而盡的結果),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他的行事風格並不百分之百遵循所謂光亮亮的正道,但他卻執著地認為謀殺和其他犯罪不同,而且「就像咬住骨頭不放的狗」願意竭盡心力追索兇手,於是人性的可憐與可愛從紐約的大街小巷被發掘了出來,讓我們在掩上扉頁之際,內心仍然可以保有對有情社會的信心和溫暖。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著妹妹搭巴士 (
Riding the Bus With My Sister : a True Life Journey)Rachel Simon著,黃道琳譯,女書店,2004。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Mark Haddon著,林靜華譯,大塊,2005。
 
找上《跟著妹妹搭巴士》的機會再巧合不過。為了找康薇爾的小說,在總圖標示準備移架整理的書櫃間地毯式瀏覽,發現有趣的題目就拾起來信手翻閱;不過吸引我的倒不是書名,反倒是譯者兼本系學長黃道琳。黃先生的翻譯既通暢又優美,不過大多都是與人類學或文化相關的書籍,例如相當有名的《菊花與劍》,原著Ruth Benedit已經讓作品具有相當的文學性,中譯繼承了這項特質,還必須兼顧評論性質在兩種不同語文轉換間說理通達的需求,非常厲害。那麼這本看起來跟醫療和心理學比較相關的書到底有什麼意思呢?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發現以為已經遠去的、深愛的人原來就在物理距離可以到達的他鄉,而因為難以述說的複雜情況,只能躲避著無法見面,甚至安排了種種詐死的遺跡,例如這最後的情書:「想像我正握著妳的手,回憶一下我們那幾次關於死亡的談話。我們都不認為有任何疾病、厄運或者暴力行為能夠帶來生命的徹底毀滅,因為肉體只不過是我們借穿的套裝,而我們絕不僅僅是件衣服。(《黑色通告(Black Notice)》,頁15)」這些重新讓人拉回創痛的撫慰話語似真又是假,對蒙在鼓裡而傷心欲絕的愛人而言,那是什麼樣、既震驚又恍若隔世的感覺?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前沒料到《人體農場》也有同好享用中,所以頗為滿足虛榮心的「圖書館套書計畫」比我預期晚得多才實現。直到看到《波特墓園》(沒辦法,因為借還書的日期難以確定是圖書館套書的小小缺憾,《波特墓園》可是姍姍來遲)才發現《人體農場》原來是關鍵的一集,在這一集當中每個人物都有了不小的變化:首先,Kay發現了露西的同性戀身份,並且從她和嘉莉‧葛里珊的激情關係中牽引出日後高特一次又一次的詭謀深算;露西在這一集中為了愛又酗酒又遭逢車禍,其實除了愛的掙扎外,對女性作為調查員或法醫,此種「特殊工作」在發展上可能面對的體能極限、各種質疑(就連至親如母都還是難以接受)和挫折,也透過Kay許多創痛記憶和心疼自責中交錯呈現。第二條線延續《失落的指紋》高特出場,班頓邀請Kay加入行為科學小組;到了《人體農場》時Kay因為一個碎玻璃意外正式和班頓在一起(這一段他們的默契宛若雙人輪舞般絕配),卻也間接刺傷連老妻茉莉也離開了的馬里諾,展開第三條本書兇案主線的「致命吸引力」。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圖書館培養比爾蓋茲》
李賢 著,寧莉 譯。臺北:核心文化。2006。
 
BBS板上偶然的討論讓我找到這本書,似乎因為列在圖資系的建議閱讀書單上所以還預約等待了好一陣呢!雖然這本書主要是以家長的角度分享「利用圖書館逐步培育小孩子讀書的興趣」經驗,但許多閱讀的態度,例如避免「像母雞蝕米」每本書都虎頭蛇尾(對我來說簡直一針見血),還有閱讀習慣與「公德養成」的部份都很值得借鏡。特別是關於藏書的這個部份,雖然我並不能完全同意在學術書籍方面也採用這種「借貸書庫」的方法(手邊有參考書在那個想要「為確認而順手翻一下」的剎那總是安慰),但在空間有限、學海無涯的窘迫狀況下,一本閱讀筆記簿的起碼建立(好提供前述的索引功能)真的要開張了。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失落的指紋(Cruel & Unusual)》開始變成恐怖殺人魔高特的連載,露西轉眼變成莫測高深的調查員,最重要的是與衛斯禮‧班頓的出軌愛情則漸漸萌芽(這段真是違背道德,但我好喜歡兩個人在無邊黑暗裡相依為命,又不時激發的默契火花噢)。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老是記不住劇情,雖然有同學評論道「這是因為作者實在太愛長篇累牘內心OS感嘆個沒完」,但我反而很喜歡這樣真情流露式的告白,在某程度上更突顯女性外表需要剛強堅毅、事實的內在仍充滿纖細脆弱的特質。隨著圖書館預約先後順序不能憑己意盡興閱讀,只好勞煩Dada再到醫圖重借續集《人體農場(The Body Farm)》回味一番啦。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經忘記當初為什麼會看到這些本部頭不小,跟法醫有關的小說,然後對於書中Kay的心理過程相當著迷(或許是因為他在關鍵中所「扮演」的理性是我始終無法企及的夢想),曾一度興起全套買下的念頭(幸好在《屍體會說話(Postmortem)》、《殘骸線索(All that Remains)》、《微物證據(Trace)》三本之後停手,畢竟,每集都遭逢歹徒逞兇、再莫名其妙解除危機是個不怎麼讓人滿足的結尾)。或許還是CSI讓自己充滿對犯罪的幻想,甚至以為連黑暗都無所畏懼;最近又興起追完一整個系列的念頭,看到列印出的圖書館預約紀錄滿滿都是期待,也實在不得不為作者豐富的產量感到又興奮又懊惱啊。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基幾週前的指定閱讀真是一語點醒:
 
"...Conversely, the over-simplified model of behaviour that has been necessary for a positivistic approach has helped to conceal the degree of contradiction in the social sphere. In other words, positivism has indirectly provided ide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power élite, which maintains its position partly by camouflaging the degree of contradiction in society."(Stanley R. Barrett 1988: 6, The Rebirth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