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物與物質文化的研究一直很有興趣。大學時印象最深刻的作業之一,是歷史考古學一份叫probate list的作業:當時Pochan老師要我們先從客觀/局外觀察者的角度把自己房內的物品一一盤點、列下清單,然後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物與物主(自己)的關係是什麼,這些物擺放的位置在哪裡,具備的特殊意義(例如功能性、紀念性)又是什麼。
做這份作業的第一個感想是:首先,即使我覺得自己的房間「應該還算簡單吧」,但事實上東西的數量仍比19世紀的整戶人家都來得多超多倍。其次,當自己重新從物的角度看空間配置,才突然更清楚地意識到出現在房間的物和擺放的位置,都涉及我如何認識物、分類物(例如跟書有關的放一區、化妝品另一邊)以及使用習慣反映在物的狀態(外出常穿的衣服直接摺好放在伸手就拿的櫃子,比較昂貴的掛在衣櫥)。再者,房間裡還有很多紀念物都有故事,甚至在盤點過程中發現好一陣子視而不見,甚至已經被遺忘的物。層層疊疊,物構築出一個人的歷史竟然如此複雜。
當我看到《神明離去之後》這本書,就覺得這題目實在太棒了!幾年前執行臺中學計畫時,我也經常看到許多地方廟宇的數位資料裡還記載著保有石燈籠、狛犬、部分梁柱基座建材等神社遺物,但沒機會能實地走訪一番。看到作者以圓山的臺灣神社為研究案例,一一追尋神社裡的藝術品、訂製擺設和相關裝置(例如圓山大飯店裡的金龍)的歷史和流落路徑,那故事內涵真是豐富到不行啊。畢竟,臺灣神社雖然是繼開山神社(臺南)、黃金神社(九份)之後的第三座,但總督府賦予它的位置最高,可以合理推論其中的藏品能相當反映當時統治者欲展演的政治與歷史意涵。(待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物質文化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gemonic 的頭像
    hegemonic

    跨越‧關鍵的痕跡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