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09年開始看Castle後,就非常熱烈地不斷對著週遭喜歡推理小說的朋友宣傳。但也因為實在是太喜歡了,反而覺得難以下筆道其精妙。打從該劇的背景設定──主人翁Richard Castle是位專寫推理小說的作家──開始,我就被Nathan Fillion一方面吊兒郎當,另一方面又常能透過自己廣博的知識(以及三教九流通八方的誇張人脈)為警方提供新鮮觀點的角色深深吸引。雖然這種偵探辦案、一集一件的類型早是基本老梗,但小說家豐富的想像和逗趣臺詞構築起來的語言遊戲還是讓我看得很過癮呢。更別提第一季中Michael Connelly(麥可˙康納利), James Patterson, Stephen J. Cannell還客串Castle的撲克牌局討論案情耶!(看到現實中的小說家自我嘲諷他們可要靠著Alex Cross, Shane Scully吃飯、為私家飛機支付油錢的橋段真的是太有趣(尖叫)!我真的超喜歡康納利的《詩人》和鮑許探長系列!)

 

至於從第一集就煞到CastleKate Beckett表現也算可圈可點。雖然這種幹練又性感的美女警探在電影和電視裡都看多了,Stana Katic不是特別突出,但我覺得她專注時的側臉很性感,尤其當她冷靜地以「理性邏輯」戳破小說家的無邊幻想時,那種有點得意、同時又(因為刻意想裝得不是在跟Castle競爭而)不想表現得太明顯的表情很可愛。隨著兩人的感情昇溫,CastleBeckett的默契愈來愈好,不僅肩並肩地在白板前用鬥嘴的方式討論案情,靈光一現的那刻還能夠彼此接完對方要說的句子,真是超級粉紅(大心)。不過最逗趣的couple(誤)我一定要頒給EspositoRyan啦!他們雖然在個性和生活等方面都天差地遠,但彼此的理解、包容,和(最重要的)相互調侃透過幽默的對話讓這個搭檔不至於流於平板的哥兒們義氣。另外,十二分區犀利法醫Lanie(她第一集還說自己是書迷呢,不過之後都成為吐槽Castle專家了)和局長Montgomery,也都是讓劇情豐富不可或缺的角色,更補足了該劇在凶殺偵查的編排雖不如CSI之流嚴謹的缺點,卻呈現出另一種較輕鬆的氛圍(這一點也可以從配樂的選擇捕捉到)。

 

既然是以Castle這個人作為中心,就不單單只是偵探cosplay影集。這部戲另一吸引我的亮點是Castle的家庭生活。相較於Richard的「逆生長」(套用「紳士的品格」)表現,成熟又優秀的女兒Alexis,和雖然百老匯試鏡常常沒入選、卻充滿創意和人生閱歷的演員媽媽Martha可是這部戲劇堅實的溫馨後盾。透過編劇的安排,red heads聯盟在日常中的小片段往往映照著謀殺背後複雜的心理和社會脈絡,不僅為Castle帶來破案靈感,也為劇情提供了深度。更重要的是,在這三人相處的場合,Alexis討論青春期的煩惱,和MarhaC&B感情發展睿智的提點所營造的那種緊密的家庭情感,更是特別觸動我這個觀眾的心啊。

 

 

(以下是各集劇情筆記雷,請小心)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素有匹茲堡「小義大利」之稱的Bloomfield,每年十月初都會在貫穿該neighborhood相當重要的Liberty Ave上舉辦Columbus Day(哥倫布節)遊行。顧名思義,這個訂在1012日(2013年恰逢週六)或十月第二個星期一的節日是為了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日子。雖然現在愈來愈多的原住民抗議對哥倫布的大肆「慶祝」根本忽視了有難以計數的美洲土著遭受殖民剝削的悲慘際遇(遊行現場還看到有人來回穿梭在觀眾間舉牌抗議呢),但因為昔日的鋼鐵城在上個世紀曾吸引了許多藍領階級的義大利移民來此定居謀生,所以Bloomfield仍利用這一年一度的日子團聚義大利裔美國人。儘管如此,根據我這三年來的觀察,遊行規模確實有轉趨低調的現象,例如參加啦啦隊表演的學校團體明顯少了大半。不過這應該也與Bloomfield的人口變化有關──因為本區的房子屋齡普遍較高、價格不貴,又離PittCMU不遠,所以現在有相當高比例的居民是學生還有其他外籍移民,相當程度地改變了原先充滿義大利人的地景。好在,這裡還是有幾家數代相傳的義式風味店,賣著好吃的辣熱狗麵包、cannoli夾心捲和各式各樣的pasta,讓我就算沒去過歐洲還能在週末看熱鬧之餘嚐嚐鮮。

 

DSC03035.JPG 

 DSC07378.JPG  

我超愛他們的創意:一年是請阿嬤們擀麵,一年請阿公們現場灌香腸,超厲害!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年一度的Three Rivers Arts Festival這次在六月初(6/7 - 6/16)的匹茲堡downtown盛大舉行,結合了音樂(共有一大一小兩個舞臺接力表演)、藝廊展覽、藝術市集和各式各樣的親子活動,參加人潮十分踴躍。雖然天氣不甚穩定,偶有夾帶強勁風勢的雷陣雨(這時總讓我憶起臺北颳著輕度颱風的情景),但許多家庭仍然趁著放晴的週末推著嬰兒車閒逛、曬曬太陽,發熱時再踏進Point State Park的大噴泉裡沖涼消暑;還有許多趁機發財的小吃攤販和街頭藝人,為向來安靜空曠的公園綠地增添了活潑的氣息。我也湊個熱鬧四處漫走,從相簿裡特別選了這幾個有趣的畫面。

 

DSC06753.JPG  

Point State Park

 

曬太陽,躲太陽  

曬太陽,同時躲太陽

 

IMG_1481.JPG  

音樂就是這麼讓人奔放!

 

Dollar Bank主舞臺  

草地音樂節

 

Downtown市景  

Downtown市景,我覺得玻璃帷幕上映著對面的Highmark大樓很酷!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460  

今天午後開始晴空高照,正式宣告前幾日的暴風雨已然停歇,新發的綠經過一番洗滌,漾出了油亮。這是我第一次在這個時節,這個地方。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刊於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cis.ntu.edu.tw/20130605-embrace-the-pacific/

活動名稱:Embrace the Pacific ─ 與心共舞航向大洋:太平洋南島航海文化與藝術交流活動

上午 紀錄片《潮浪譜寫共鳴》與《我在這裡看見你》放映&導演映後座談

下午 斐濟航海文化 Setareki Ledua & 薩摩亞舞蹈文化 Tupe Lualua

時間:201365日(三)9:1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由台北利氏學社成立的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Taiwan Society for Pacific Studies)近年來積極推廣原住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本次舉辦的「與心共舞、航向大洋」活動不僅邀請兩位分別來自斐濟的青年航海家Setareki Ledua和薩摩亞的舞蹈家Tupe Lualua來臺灣進行部落參訪,也安排了由學會邀請贊助拍攝的兩部紀錄片:「浪潮譜寫共鳴」和「我在這裡看見你」的放映和座談,可以看到學會期能增進一般大眾認識南島文化和太平洋島嶼社會的用心。綜合了映後張俐紫與陳潔瑤兩位導演的簡介,可知兩部影片在出發點上雖略有差異,其實不約而同地都運用了影像觀照不同族群間從陌生到理解,進而以自身經驗反思彼此相似與殊異的過程。鏡頭捕捉到的展演和話語看似充滿機遇,事實上正是為觀眾留住一幅幅自古亙今不間斷地在日常中發生的風景──異文化間更深層的交融與互動,可以同時透過有形的物與流轉的情感來呈現。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