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益,《複眼人》,臺北:夏日出版,2011。
在回匹茲堡的飛機上讀完《複眼人》。不可否認,這本環境類型的小說踏出很重要的一步,因為作者在書中編織我們頗為熟悉的臺灣要素的同時,充分運用小說筆法對時空的自由度,讓這些關於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可以超越本土寫作格局、提升到一個說故事(而非一味批判)的層次。我想也正因如此,如封面所言,這本書成為「臺灣透過國際版權交易進入歐美主流出版社」的里程碑。
吳明益,《複眼人》,臺北:夏日出版,2011。
在回匹茲堡的飛機上讀完《複眼人》。不可否認,這本環境類型的小說踏出很重要的一步,因為作者在書中編織我們頗為熟悉的臺灣要素的同時,充分運用小說筆法對時空的自由度,讓這些關於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可以超越本土寫作格局、提升到一個說故事(而非一味批判)的層次。我想也正因如此,如封面所言,這本書成為「臺灣透過國際版權交易進入歐美主流出版社」的里程碑。
因為看到世界公民島的部落格旅行家似乎有些誤解,剛好趁機對這份報紙寫上一筆。(下圖是今年六月出田野時買到的,頭版是兩週前Rainbownesia計畫開通了東京─玻納珮(Pohnpei)包機航班的慶祝典禮)
Kaselehlie Press這份報紙雖然跟我們普遍認知的「大眾報」一樣是對全國公開發行,在雜貨店就可以1美金買到,但因為是雙週才發行一次,實際的效益比較接近在校園流通的大學報,內容多半是政策佈達、政令宣導、政府相關機構公告(我有看過銀行靜止帳戶的名單,也有看過Pohnpei Telecom公開室內電話欠費的名單,上面都是連名帶姓一字不漏,大概多數人好像都還沒有為隱私權抗議吧。)、島嶼時事采風等的「舊聞」。不過,編輯還是有保留了一小格公佈欄提供給教會或運動俱樂部這類型的社團組織刊登時效比較長或固定舉行的活動或聚會消息;不過這類型的資訊也主要集中在玻納珮,其次是雅浦(Yap),Chuuk和Kosrae兩州的消息偏少。
儘管報紙提供的資訊我大多已經透過田野工作或日常和家人、報導人的聊天得知,報紙鋪貨到店裡的當天(通常會比發行日晚個一兩天)我還是會買下一份,既是資料蒐集,也希望藉由這小小的舉動,對這個唯一代表Micronesia的文字媒體表達真心的支持: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我願意尊重並聆聽在地的聲音。
20120610 北京行:住宿、交通方面的說明(20120804 補充批踢踢板友推文補充)
近年來我對中國的認識幾乎全來自媒體,偶爾在課業外念幾本暢銷書,再來就是透過在對岸工作經商的父執輩們的餐後討論。儘管我非常喜歡彼得‧海斯勒的中國三部曲(《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和《尋路中國》),也對他提到的種種快速變遷下的光怪陸離印象深刻,但也一直沒有什麼機會親身體驗那種經濟大爆發帶動的目眩神迷。恰好今年妹妹的海報被一個國際會議接受了,要在國家會議中心發表,我們家人也就可以藉「共同分擔並節省旅館費用」的好理由到北京走走。
劉還月老師的廣博學識和深厚的田野經驗,一直是個學院人類學系學生的我早從閱讀常民文化的諸多典籍時就仰慕已久。不過閱讀領略到的興奮與敬佩透過2012年在終於有機會跟母親一同參加「走過三百年前郁永河的中台灣旅跡」後更深了一層,那就是循著老師堅定的步伐與分析的目光進入那些庄頭的角落,細細地探索歷史挺過了時空變遷,而繼續在日常體現其意義的雪爪鴻泥。這棵老莿桐樹在苗栗苑裡一帶,大約是清代平埔舊社「豬肝田」的位置。老師在最後一天旅程結束前臨時決定加點,領著我們從村落外的大路左彎右拐轉進溝邊小路,又跨過田埂,找到這舊時社界的標誌。老師說,平埔番以莿桐花開為一度,通常在春天。樹旁厝邊的阿公熱情地招呼我們,但也慢慢地告訴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今年沒開花,「也許是老了?」
至少超過三米的這棵莿桐枝葉悠遠的向天空延展,襯著雲朵,有溫潤的蒼涼感。這趟五月旅行不僅是知性的一課,老師以身為度教育我的,更是面對田野一種謙實的心境。
今天下午在咖啡店讀完了Joyce從陽明借閱的《這些創意不是亂講》,做為今年回臺灣重新適應閱讀中文的第一本。這本書主要是解析「全民」系列(包括全民大悶鍋、全民亂講等)幕後腳本的概念和一些成效分享。雖然我不是固定收看的觀眾,但幾次短短的觀看經驗(尤其是集中在某些小單元,例如施主席轟趴)還是可以透過這些應該是簡化過的文字腳本實例引起共鳴,並稍微理解節目製作的邏輯(我想實際執行上應該更加複雜),所以覺得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