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今天,到米農家吃飯去》的讀書心得有點相關的感想...

年底忙,收到書後還來不及著手試試書中的食譜,但看到小間闆娘提到感動於山崎家把米飯深深融入生活,深刻地實踐米食文化,想到日本人有多重視「飯」-

飛去旅遊再順便扛黑金釜鍋這回事儘管現在好像比較少聽人炫耀,但機場的行李轉盤上還是很常見;在日本體驗和食,各色拼盤菜色都嚐遍後,一定會上碗炊得粒粒晶瑩剔透、香噴噴的熱飯。另外,比較常飛的朋友可能也知道,包括臺籍航空在內,飛機餐附的白飯,要嘛被醬汁浸得軟爛又可怕地鹹,要嘛就是有些米粒被微波成半透明硬塑膠粒,有時候甚至還有一些變成類漿糊狀黏在餐盒邊緣,抱歉讓大家看這樣的形容,真的很...噁...吧...空廚都說那是因為加熱不當、餐盒疊放導致加熱不均的關係、很難避免云云...

但,日籍航空的飯為什麼就是正常、好吃的呢?這對我不僅是個謎,連沒把米飯當主食的外國朋友也有注意到喔~

大家常說臺灣人愛吃會吃,但我想很多時候我們對食物的尊重,還需要再努力~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GAP進修,還有陳興宗老師的土壤學課程

Life in the Soil(看得出來有點年紀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pUm5n1zuM&feature=youtu.be

文組外行的簡單摘要(理組生有錯請糾正我謝謝):
1. 植物從根尖長出細密的根毛,一邊吸收生長需要的水和肥料(各種維生素),一邊釋出糖分給土壤中的真菌微生物等,讓土壤維持多樣平衡的生態。
2.「郎恩係哇抬ㄟ」對線蟲的誤解:其實愈健康的土壤線蟲愈多樣,因為牠們扮演重要的資源回收工作。所謂的病蟲害,其實是因為植物本身過度衰弱,瀕臨被「清理」的命運⋯所以我們應該要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麼我們竟然把作物種得這麼不好?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油品保存小常識]
1. #橄欖油要冰嗎
可魯老師說,臺灣濕氣重,橄欖油不必特別放冰箱,避免進出冰箱間的溫差過大,反而讓油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特別是瓶口部分容易產生外觀黏稠、聞起來有油耗味/臭油味的結晶。再者,有時候從瓶口聞到臭味,也先別急著通通丟掉,不一定是整瓶油都壞掉,建議大家再倒出來試試看。

2. #橄欖油不耐油炸
在澳洲吃到橄欖油炸的薯條,驚!可魯老師後來才了解,純的橄欖油其實可達180度,所以薯條老闆教大家只要平底鍋淺油煎(當然,不要太省一直用回鍋油!)就可以達到油炸的效果。(不過,臺灣油品規範明年才上路,現在只能靠消費者自己做功課,避開某些號稱extra...但事實上標示不實,混合了果渣精製油,就不耐高溫了)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064

3. #原裝油怎麼看
請看標籤,4開頭的是大桶進口到臺灣再分裝的。7. 8. 9開頭代表是原裝原瓶(義大利、西班牙、澳洲)

4. 簡單辨識橄欖油
綠色雷射筆可以照出紅色光束喔
http://pansci.asia/archives/58864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菜市長來說說:食物人類學】這兩個月我的工作多半在外東奔西跑,無法固定守住直播時間,帳號恢復後只匆匆開了一半直播然後就無故中斷了,真是不好意思啊~今晚先來個簡單文字版,把上次直播說到一半的文章重新推薦一回。

***

很久之前我們一路買菜的朋友大概知道,菜市長背景是唸人類學的,之前還有幾個月跑到海中央的某小小小島做田野調查。人類學幹嘛的呢?讓我盡量完整而簡短地說,就是透過到當地社會實際觀察、參與居民們的生活,然後試著再用文字轉述、記錄與分析這個社會和文化的各種現象與變遷。

試想一個陌生人跑到家裡說要來做調查,號稱「研究」,說實在話,內心第一反應:「什麼鬼?」是很正常的。那到底又是要研究什麼呢?根據我們對自己的理解以及前輩人類學家的理論,社會裡人的聲音是多元紛雜的,並且總是受到個人意志、家庭、教育、環境等影響;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不往往只有Yes和No兩個答案。而且,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有時候我們會根據社會期待、道德、宗教等因素給出一個原則性的答案,但實際上,我們又可能因為各種情況微調,甚至完全反轉,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是大家可以隨便舉。於是人類學家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田野調查中的「同吃同住同勞動」,盡量貼近當地人的邏輯,然後再把潛藏在當地文化比較不容易被察覺的部分重新詮釋出來,作為我們其他人理解、並與不同社會彼此溝通的一種路徑/方法。

這篇文章是同樣當人類學家的好友:梁瑜所寫的。她從奶茶這樣哈薩克人的每日必飲角度切進去,從認識喝茶的地點、參與的人,再陸續深入到談話的主題,又回溯到茶會最初又是誰發起/主持的...等等。透過梁瑜的好文筆,我們不僅能輕鬆愉悅地享受精彩的故事,還可以細緻地看到食物從準備、分配到享用的整個過程,可以如何帶動人群氣氛,既劃分出不同年齡、身分、地位階級,又透過共同分享建立認同。

食物從來不只是為了吃,而且我們可以透過吃的過程發掘很多樂趣,不只是肚子滿足呀!

歡迎大家一起來讀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10
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

(附註:看不過癮的朋友,作者也已經以同名出書了喔!)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供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場地設備,進行親子食農教育的課程,轉眼間已經超過10場了耶!有時熱鬧非凡,超佩服老師始終能處變不驚 XD;有時則像今天,小巧精緻,每組都即時有老師親切關顧。氣氛每每隨著課程性質、老師教學風格、參加者年齡和組成等,各有亮點、多元繽紛。

根據我的不專業觀察,這樣精銳資源盡出的免費課程,在親子課程愈來愈走向商品化、分級化的氛圍下,怕是愈來愈難以生存。需要大家一起友善支持(課程時間2.5小時,課前準備+課後整理可是它的數倍!)、珍惜機會(請別在最後一刻取消不來吧!臨時無法找人替補,就只能硬生生浪費一個體驗機會啊!),還有讓自己成為發芽的種子,幫忙多多分享推廣好的理念和正確的食農知識!

文章標籤

hegem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